悠悠丝弦入我心
常德丝弦是中华民族曲艺花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湖南丝弦中较为成熟的一支。由于常德丝弦的灿烂文化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在已经成为常德人民精神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并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予以保护和发扬。
常德丝弦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和过场音乐。相传常德丝弦是从江浙一带传到常德,与当地方言结合而形成,并流行于沅澧一带的地方曲艺。它是一门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说为辅,既叙述又抒情的艺术。常德丝弦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词典雅、音乐结构完整,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德丝弦用常德方言演唱,重传情达意,强调口语化、说唱话的同时,更注重旋律的俏丽、抒情和音乐性,使之行腔柔和、秀丽、婉转,或轻快、跳跃、诙谐。
它以胡琴、扬琴、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巧妙的运用托腔、垫腔、加花、对比等伴奏手法,来烘托故事情节和渲染气氛。语言与旋律的灵活结合,运用倚音、滑音、波音,颤音等一系列润腔技巧,使常德丝弦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我国百花争艳的社会主义文艺园中,常德丝弦是一朵绚丽夺目的曲艺之花。它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并用常德方言演唱,所以称为“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的演唱形式灵活多样,传统丝弦的演唱形式是坐唱。演唱有故事情节的长段丝弦,演唱者有六人,伴奏乐器有掌鼓、扬琴、琵琶、二胡、三弦、京胡。演唱者座次有一定的规矩,即“扬琴对鼓板,琵琶对三弦,京胡对二胡”。演唱者自弹自唱,扮演生、旦、净丑等角色,并实行“一人多角”。这是一种来自民阋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方法能使表演者驾驭整个表演的进行,同时对节奏的处理,速度、力度、强弱的掌握做到得心应手。
到了六十年代,常德丝弦又根据说唱的需要,出现了走唱,表演唱、歌舞群唱等多种表演形式,还是保持着传统的“一人多角”的艺术特点。如早期的《喜事多》演员共十人,其中三人是主唱,手执乐器。采取坐唱形式,其他八人立唱。随着常德丝弦的不断革新,加上了联唱、合唱,如《追针》、《沙田路上》。近年来人们审美品味的逐步提高,为了适应人们的审美趋向和市场需求,不仅仅出现了独唱、有专人伴奏的表演唱、还出现了一人一角的丝弦戏。在丰富表演形式的同时也拓展了常德丝弦的表演范畴,实现了从曲艺到戏曲的跨越,这是常德丝弦音乐发展的一个突破、也是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