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新下载了微信读书APP,在平板上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和《好的婚姻,要守护财产和爱》。这两本书原本各自有不同的主题,但是因为一个概念,让他们产生了联系,就是“自证预言”。
《蛤蟆先生》这本书里说:“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我们控制事情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
如果蛤蟆先生始终认为自己是弱小可怜又无助的,那么他就会倾向于一直玩“Poor Little Old Me”的游戏,将自己置于这样的地位对他而言,潜意识里才是最舒服的。而有的人,比如书中的獾和我爸爸,最喜欢的游戏就是“Now I've got you. You son of a bitch."
对此,我的一些生活经验可以佐证。
人当然是不善于观察和反省自己的,我也不例外。我观察到这一行为模式的对象是妈妈。妈妈认为,快乐是有罪的。她把数次悲剧结果的发生,归因为她前一阵子过于快乐,放浪形骸,而实际上,她既没有放浪形骸,两者之间也毫无因果关系。这在我看来当然是可笑的,但是她深信不疑。
而我爸爸,一生中最热爱的事情就是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他的生活中必须有一个假想敌存在,否则生活就无滋无味。早年间,这个“敌人”是家属院后排的某个邻居。后来,当他掺和到姑妈家里的纠纷时,这个“敌人”就是姑妈的宿敌。再后来,他持之以恒地上访,为上访搞得家里鸡犬不宁,因为十六年前某次他为姑妈家的事报警时,XX没有出警。他要办理退休了,就打了一场行政官司,状告劳动局,还赢了。家里拆迁了,他就打了另一场行政官司,状告拆迁办。
那时候,小宇哥在深圳被抓,而妹妹还有一百天就要高考。爸爸作为一直给小妹做饭的人,离不开。他给我打电话,我已经听出了他的蠢蠢欲动,那是一匹狼嗅到了血腥味的低吼。我后来连哄带骗,才劝住他没有去深圳掺和一脚他根本不懂,也控制不了的事情。但就是在那一分钟,我明白,他并不追求“斗争”的结果,也无所谓斗争的结果对他本人是否有利,他就是热爱“斗争”本身。
从这个角度上讲,律师其实是很适合他的职业,但是没有拿到执业资格使他在这条路上无功而返。另一个适合他的职业是间谍,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由此我反思到,我是否也存在一些“自证预言”。例如:
1.我常常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很大压力,认为周围的人都不喜欢我。但是大一的时候10209班里做一次互评,我的评分在全班120个人中大概排在6或者7.
2.我认为父亲重男轻女,是不爱我的,这当然有很多的证据。但是也有很多父亲为了培养我而呕心沥血的证据,却被我选择性的遗忘。
《好的婚姻,要守护财产和爱》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婚姻中保护自己财产的书。它确实很实用,在豆瓣得到了8.8 的评分。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又陷入了某种“自证预言”。那就是,婚姻是不好的,婚姻是危险的,所以在婚姻中要处处防范、斤斤计较,反过来导致了感情的真正破裂。
这几年,伴随着女性地位崛起的,是互联网上“不婚不育”的风潮,飙高的离婚率也证明着传统的婚姻制度正在瓦解和变革。婚姻确实给女性的事业带来很多损失,但有时,在一阵头脑发热之后,一丝想法也会飘过脑海,事业是否是人生唯一的答案。生育对于女性的事业而言,固然是枷锁。但事业等于人生吗?子女所能够带来的亲密体验,是否是人生另外的一个维度呢?事业总会停滞,人人都要退休。在事业停滞的那一刻,是否就意味着生命意义的终结?
我看了很多不婚不育的口号,在微博博主“荞麦chen”的私信里,也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婚姻而陷入困顿。但当我看到周姐事业丰隆儿女双全,给女儿打电话说要回家给她过生日的时候,我还是羡慕的。
我讲过很多次,“如果事业和婚姻必须要牺牲一个,我会牺牲婚姻。”而周姐在跟我的谈话中,却说“事业和家庭都是重要的,哪一个都不可缺失。” 事实上,我确实大龄未婚,而周姐事业和家庭双全。这是否也是一种基于人生观的“自证预言”?
正是基于避免“自证预言”的原因,我放下了《好的婚姻,要守护财产和爱》。我想,在守护财产之前,我还是想要先遇到“好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