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有十天没有发朋友圈,以后也会少发甚至不发朋友圈。为什么呢?
学习心理学或者不专业学习心理学,都需要培养直到具备一种能力——觉察能力。简单地说,觉察能力就是,能够观察和反思自己的行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想法和念头。
有次先生给我说:快看,网上有个视频,讲时间管理的,特别好。一个玻璃缸,先放大石头还是先放沙子……
我本能的反应,会马上说:“这个视频啊,我早几百年都看过了,我做这么多年管理培训,怎么会不知道这个?我们培训经常用……”
但有觉察会不同,我说话之前,先思考了一下:对方需求是分享这个视频的意义和启发,如果我回应说“我早知道”,目的是什么呢?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已经看过,证明自己培训经验丰富。对这次沟通有什么价值呢?
觉察之后,更好的回应方式:“是的,我也觉得很有启发,你感觉咱们可以怎么应用更好,或者可以应用到咱们工作生活的哪些方面?”
其实语言表达,多数情况下,都是我们自己个人单方面的需求,别人不需要我们的内容,也不需要我们的建议或者方案。
我和女儿讨论了发朋友圈,我对自己行为的觉察。我最近会问自己:
“你发的内容对别人有帮助吗?”
——即使没有帮助,也别造成信息垃圾的负担。
“你发的内容即使没有一个观众,你也会积极投入事情本身吗?”
——我们为了外界评价而发布信息和行动,包括斟酌语言表达,也会期待别人反馈,期待别人按你期望的形式反馈。而多数情况,别人即使礼貌点赞,根本没有时间打开看内容。
我们都在社交平台寻找认同,寻找优越感,寻找合作机会,寻找客户……或者证明自己公正、或者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我发的每一个朋友圈,都要渴望什么呢?
“你会因为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忍不住会有评判吗?”
——如果你刷朋友圈,大家都戏称“批阅奏章”。给这个点个赞,给那个评论一下。此时,你脑海中有很多评判自然出现。“这个衣服不太适合吧?”“这么说中医,看来还是理解不到位啊!”“天天发吃饭,大鱼大肉,现在都提倡素食了!”“又出去玩了,今年这个地方人特别多……”
这会使本来杂乱的思维,陷入更加混乱,影响状态和心情。虽然我们理性上知道,我的生活不关别人的事,别人的事也轮不上我操心,但是……但是……多少个事情都毁在“但是”上。
女儿在讨论中,也反馈给我她的感受。她说:“妈妈,我觉得确实是这样。我们在澳大利亚乘坐直升机,所有人都忙着拍照、自拍、录视频,目的就是告诉别人自己有这个的行动,可多少人能够专心体验空中的视角而不受打扰地看风景,体验当下的心情呢?”
并且女儿告诉我说,有觉察实在太重要了。有个小闺密告诉她,哪里哪里开了一个什么店,特别有感觉。女儿说:“我本来想回复说,我之前就知道,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这样回答有什么意义呢?考虑了一下对方分享的目的和心情,就更改了回应方式,对闺密说,好啊,感谢推荐,那回来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我一个朋友说,他参加过止语七天的禅修营,结束出来开口说话,感觉说话特别累。我一直很想参加,因为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我们说的多是不经思考的话,伤害对方的话,证明自己的话,评判的建议的话……多数都是别人不需要的话。
巴夏说:“你是为自己的兴奋而做事,还是为了别人给你的兴奋而做事?”把外界反馈当成做事的标准,我们的面具会越戴越厚,离真我越来越远。
百天写作第二轮,15/100 。简书按进度已经要到第30多天了,快马加鞭追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