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合道书院创始人。
很多人觉得“合道”就是符合道的规律。
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太空泛,因为具体怎么做才是符合道的规律,大多数人就不知道了。
知道与做到之间本身就隔着十万八千里,更不要说你只是知道一个笼统的概念,具体的认知都没有,谈何做到?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规律?如何才能按照规律去做事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古代的智慧书籍《道德经》。
有太多人对《道德经》有误解,认为这是一本玄之又玄的书。
所以就束之高阁了。
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道德经》它玄吗?
玄,也不玄。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
我在福田图书馆讲《道德经》有两个多月了,在这个过程中收到了很多反馈,他们发现:
原来《道德经》中的智慧真的能够让人看懂,并且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体系是以《道德经》为基底的,那么这个人会具有洞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做成事会非常容易。
《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
“道德经”中的“道”指的是“规律”,“德”指的是“如何按照规律做事”。
所以,《道德经》是一部讲什么是规律和如何按照规律去做事的一本书。
接下来我从《道德经》里面告诉大家如何做到“合道”?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译: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惊恐,是因为珍视荣辱这样的大患像珍视自身生命一样。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喜,失去宠爱感到惊慌。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还会有什么荣辱祸患呢?所以,像珍视自身生命一样珍视天下百姓,像爱护自身生命一样爱护天下百姓,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给这样的人了。所以说,最珍贵的是一个人能够去除外界的障碍,没有高下之分,不存得失之别,以身为道,达到无我状态,这时,他将合道而生,达到人道合一的无我状态。
为什么人会感受到“受宠”或者“受辱”?
“宠”和“辱”是事物的一体二相,不可能单一独自存在。
人之所以有宠辱的感觉,是因为太在意外界的评价。
这样的人内在是匮乏的。
所以说,宠辱的核心不在于这种感受对不对,不在于对外在的评价反应如何,而是要建立自己内在的认知体系。
一个内在富足的人,是不会有太多宠辱的感觉的。
但是,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不说做到没有宠辱的观念,单单要做到“宠辱不惊”都是很难的。
难道人就真的无法做到无宠辱之感了吗?
如果一个人要真正的做到无意于宠辱,需要做到“无我”。
“无我”即是“合道”。
“无我”的人是以身为道,是人道合一的状态。
你达到了无我,你就不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换句话说,你就达到了佛家所讲“菩萨”的境界。
因为你是内外如一的,你不会去分别,你不会去想自己有没有智慧,你不会去要求自己扮演好某些角色。
你看这一章写道: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你达到了“无我”天下就可以“寄托”给你了,因为你根本不用去想如何去做一个好君王,你无我如一地去做就行了。
当然,这里面用的词是“寄”天下,“托”天下。至于对方愿不愿意接受,是另一回事了。
有人会问:“无我”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不用去更多的学习吗?
古有云:以其无我,而通他物。
当你达到了“无我”的状态,很多事物的真相自然会显现出真实的答案。这个比你将尽脑汁思考或者用各种术去测算,要更靠谱、更容易。
“无我”即是“合道”,所以,“合道书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带领大家做到“无我”。
合道,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学,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它就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在我们面对生活起伏的选择中。
真正的合道,不是去追逐什么,而是在当下活出无我,在当下活出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