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1813~1855)是丹麦人,他先后读过神学、哲学、文学和历史,他的思想早熟而深刻。
他听过谢林的课,也曾批评黑格尔对宇宙与历史的解释,认为其中忽略了人的存在,无法引发人性的热情。
其代表作有《非此即彼》、《恐惧与战栗》、《哲学片简》、《致死之疾》等。
若依年代来看,克尔凯郭尔应该名列近代哲学家之中,但是由于他的思想到了20世纪才产生重大影响,他所开启的存在主义思潮也在20世纪成型,所以我们在现代哲学部分才介绍他。
克尔凯郭尔认为:个人具有特殊价值,但是却淹没于群体中,在国家意识、社会阶级、经济条件、人性观念、绝对思想中被消解了。
真正存在的是每一个人,主体性或主观性才是真理的判断标准。
某一事物对人而言是否是真理,取决于人是否能以充分的热情视之为个人的真理。
如果某一真理不触及或不改变人的存在状态,则它是否为真理并无意义。
克尔凯郭尔宣称人生有三个阶段:感性、伦理、宗教。
一、感性阶段:
在感性层次上消解自我,受感觉、情绪、冲动所左右,采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只求当下的满足,不谈道德要求与宗教信仰。
这样的人犹如住在“地下室”中,并未觉察在人的身心组合中,上面还有一个精神层次的屋子,以致最后难免陷入忧郁与绝望。
绝望有三种:不知有自我、不愿有自我、不能有自我。这时,人必须面对“非此即彼”的考验,选择是否“跳跃”到下一步。
二、伦理阶段:
不再只看当下,而是联系过去与未来,进行伦理活动,接受责任与义务。
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是正义的,肯定道德的无上价值,但忽略了人的根本软弱,亦没有能力达到完全的道德要求,此时,又面临“跳跃”的关头。
三、宗教阶段:
肯定自己是精神体,是有限者与无限者的综合,人若选择走向无限者,即是走向自己的精神自我,也即是信仰的表现。
信仰的跳跃永远带有冒险成分,没有冒险就没有信仰,信仰就是个人内心无限的激情与客观不确定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在此,克尔凯郭尔所推崇的依然是宗教。
克尔凯国尔开启了存在主义思潮,他所谓的“存在”是指个人而言,个人向着一个无法完全理解也不能一劳永逸实现的目标前进,因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必须借由一连串的抉择来塑造自己。换言之,“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随之而来的是“忧惧”概念。
忧愁与恐惧是人在生命历程中,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作“质的跳跃”之前所处的状态。
因为没有明确目标,忧惧是自由所必须具备的可能性。对于可能性的忧惧俘获了他,直到这种忧惧能把他送达信仰的手中,使他得到拯救,他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安息。
在讲究理性思维的西方哲学中,关注人的存在处境的呼声,从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帕斯卡、克尔凯郭尔等人,可谓不绝如缕,到了20世纪的存在主义,这一趋势终于汇成巨流,并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