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文化,许多人便由衷地自豪,深感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殊不知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之精华,我这里不妨称其为“阳文化”;而与其相反便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即“阴文化”。
在我们平时阅读的古代典籍中就有不少先贤名句存在着不同的诠释,而这些不同的诠释基本上归为正面的即“阳文化”和负面的即“阴文化”。
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等等。
首先我们对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般都理解为,人是自私的,优先考虑的是自己,如果不考虑自己,这个世界就会天塌地陷,无法维护正常的秩序。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东方大国几千年来所传承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不是一个介词,而是一个动词,即“为”是指修为、修炼。
也就是说,整句的意思是如果人人不修炼自己,那么天下就失去了秩序。这样的诠释才符合儒家的道统。
其次“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认为孔子这句话是明显地歧视妇女。再加上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也确实重男轻女,并且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所以,从字面上看其意义确实是消极的。但我们知道任何人的“德”与“才”是相对而言的,句中说“女子无才”不是真的“无才”而是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其一,“才”是需要的,而“德”则更重要,即“德”应该在“才”之上。
其二,中国社会历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主张男子闯荡江湖、拼搏事业,而女子处理家政、相夫教子。这就是所谓的“男女有别”,应该说这是科学的、符合人性的(笔者另文撰述)。
而女子在家照顾公婆、相夫教子首先需要的是“德”,其次方是“才”。因为这种“德”,不仅可以让她照顾好公婆,而且可以让她变得低调、温和、宽厚,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磨炼的机会。
反之,如果女子让“才”超越了“德”,表现得精明强干、四处张扬,甚至遇事大包大揽,其结果很有可能使孩子变得自卑、懦弱、依赖心极强,未来如何成为这个家族的顶梁柱呢?
所以,从正面或者说“阳文化”的角度理解,我们应该明白孔夫子的良苦用心了!
而第三句有“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和“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一种对称性解读,即“量小非君子”就是劝你要有气度,而“无毒不丈夫”就是认为做事要成功必须不择手段。
我以为两者并不矛盾,即该大度时大度,该毒辣时毒辣。历史上最典型的人物就是曹操,如袁绍属下陈震在袁绍与曹操征战前,写下檄文列数曹操十大罪状。然而曹操打败了袁绍,不仅没有惩罚陈震反而重用他。
但是,有一次曹操率军外出征战,管粮官向他报告只有三天的粮草,曹操却无故杀了他,并告知三军说,管粮官贪污了粮草,这样就稳定了军心。
由此可见曹操的气度和毒辣手段。另外《水浒传》中的宋江,平时对李逵很歉让,但关键时将他毒死,一切的一切根据需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氓文化”或者叫“阴文化”,应该说中国有这个传统。也就是说前一句是正能量,属于“阳文化”,后一句是负能量,属“阴文化”。
第二个版本“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解释为气量小的不是君子,没有气度的人不能为大丈夫。这是一种延伸性的语句。应该都是正能量、“阳文化”。
当然,正如前面所言,我们需要传承弘扬的应该是优秀传统文化,即“阳文化”,但对于“阴文化”我们的态度是在情感和价值观层面否定它,而在理智和策略层面应该把握它。否则,我们如何认清历史上那些野心家、阴谋家丑恶的嘴脸,如何透视当今这个世界的贪婪、虚伪冷漠和肮脏呢?
当今不少历史学家(尤其是王利群先生)都在分析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得失,但有一点许多学者忽略了,那就是项羽是楚国的贵族,而刘邦是十足的流氓。前者有道德底线,而后者可以不择手段。
讲到“阴文化”与“阳文化”,不仅中国历来有之,西方历来亦有之,可以上溯至游牧时代。而到了中世纪之后这种现象则更加明显。
“阳文化”如自由、平等、博爱、法治等理念,与其相联系的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业革命。而“阴文化”如“羊吃人“的“圈地运动”、“黑色三角洲”、葡萄牙西班牙海盗经济与文化、随着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探险航海而引起的全球殖民者主义运动等罪恶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孟子与荀子便有“人性善恶之争”,两千多年来中西也有“人性善恶”之隔空对话。其实人性有向“善”者,亦有向“恶”者。由人性向外发散,文化便有了“阴”和“阳”。
正如黑格尔所言:“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深刻的灵魂,它肯定是痛苦的,但必然是美的。
2021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