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按一定法则显示地表面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图。地图起源很早,传说在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地图了。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文字,人们只得用图画出山川、树木、道路的形象,表示一个地方的地理特点。
周朝已经有了绘制的地图。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和管理土地的需要,相继出现各种地图,使用更广泛,还设有专业的部门和官职来掌管各种地图。用于军事上的地图尤为普遍,有关军事地图的著作也相继出现。
古代地图由于种种原因,大都失传。长期以来,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古地图,是南宋时期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刻于石碑上的《禹迹图》、《华夷图》。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三幅西汉初年的地图,都绘在帛上,一幅是地形图,一幅是驻军图,一幅是城邑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
我国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提出绘制平面地图的科学理论。西晋裴秀主持编制《禹贡地域图》,对前人制图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明确提出了绘图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讲求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准确度)。这是我国传统的制图学理论的科学基础,影响所及,直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