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体会,关于作者解释性格类型的基石,第23页第二自然段:这两种观点都是我解释性格类型的基石。
我的理解:第1个观点是固着的观点来解释性格,最后容易形成情结;第2个观点是个人用防御来应对焦虑,最后形成了性格。
第2个体会,关于弗洛伊德父母失败的原因总结,第25页第二自然段:第1个是过度满足使孩子失去成长的动力,第2个是过度剥夺使孩子承受过度挫折。弗洛伊德认为养育应是一种内心自然的平衡在纵容与压抑间灵活摇摆,对于多数父母而言莫不如此。
我的理解:灵活摇摆太难把握了。好比让孩子遭受适当的挫折而不是创伤。你怎么知道那个困难是挫折而不是创伤呢?又或者让孩子跳起来,刚刚能够达到那个目标。你怎么就知道孩子跳起来可以达到那个目标呢?我想这可能需要父母用心的去观察体会。总之尊重和鼓励是没有错的。
第3个体会,关于埃里克森的人生8段论。第26页第四自然段:埃里克森将口欲期修改为通过依赖建立基本信任的关键阶段;肛欲期被定义为涉及自主的阶段;而俄狄浦时期被视作发展基本能力的关键关键阶段。
我的思考:我非常赞同埃里克森的人生判断论,他通过这三个阶段的修改就把这三个阶段孩子的基本任务非常清晰的摆在了父母的面前,比如获取孩子的信任,尊重、鼓励孩子等等。
第4个体会,关于Mahler用客体关系理论来解释弗洛伊德的口欲期和肛欲期。第20期页第二自然段:他打破了服饰口欲期和干预期的界限,认为婴儿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对于外界相对无意识阶段,持续6周的自闭阶段;二是相容与共生阶段,持续2~3年,包含孕育期,练习期,和解期以及客体恒常性形成期4个亚阶段;三是分离---个体化阶段。
我的理解:一是对于外界相对无意识的阶段,就是还没有形成任何的意识,朦朦胧胧。二是相容与共生阶段,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三是分离与个体化阶段,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个体。
第5个体会,关于自我分离学之观察自我,第30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揭示自我深层潜意识,这意识层面的一系列活动规律,可以被看作是提高来访者观察自我。观察自我是来访者自我的一部分。
第30页最后一自然段:治疗性自我分裂,被视为有效治疗的必要条件。若来访者无法从旁观者角度观察自己的直觉和冲动情绪,那么治疗室的首要任务便是增进这种能力。
我的理解:记得在读津巴托普通心理学那本书时,大力老师就曾经说过这个理论,在与来访者进行访谈时,咨询师可以分裂出一个自我,站在上帝视角来观察。我想这个上帝视角就是观察自我。
第6个体会,关于自我心理学的另一个临床贡献,第31页第三自然段: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不仅惯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而且能在不同的防御间灵活转换。
我的理解:这里有点像秋文心理学所倡导的仍有6个角色分别是小男孩,小女孩,成年男人,成年女人,老年男人,老年女人。心理健康的人可以成功的运用这6种角色来应对各种问题。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我想那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第7个体会,关于自我心理学之识别超我。第32页第二自然段:识别超我是否过度严苛,有助于人们认识具备过度严格,超我的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人常常借故甚至通过物质滥用将潜意识内容付诸行动。
我的理解:事物极端的两端的相似度,往往比两端与中间任意一点的相似度更高。通过这个就不难理解,一些卫道士的人为什么就会卖淫嫖娼,一些传教士为什么会猥亵男童。
第8个体会,关于客体关系理论。第33页第三自然段:客体关系理论更关注童年期的什么人成为儿童的重要客体,儿童如何与之交往,哪些部分被儿童内化的内部成像,如何影响儿童成人后的潜意识内容。
我的理解:这让我想起了尼峰。我的一个邻居年龄比我小几岁,他从小就特别喜欢他的一个毯子。直到他很大了,他还搂着他的毯子,那个毯子已经破烂不堪了。这说明重要的课客体也可以是物体。
第9个体会,关于自体心理学。
我的理解:自己心理学是解决人的自尊和人生的意义的一门心理学。就让我联想到了自我效能感。如果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他的自尊是会得到一定的满足的。以及到后面的积极心理学,就是要给人生赋予一个意义。其实世间本无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的人类,却要给它赋予一个意义,才能活得更好。
第10个体会,关于当代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我的理解:关系学派分析师的兴趣对于治疗互动甚于理论假设。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理解资访双方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双方更好的理解资料中的一举一动。我想它主要是强调双方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