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便签营结营了,自己感觉收获很多,但是,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不喜欢很理性的思考,我发现一个很奇特的问题,我不喜欢纯理性的分享,但是太多感性我也有点受不了,所以,如何让理性与感性平衡是我需要做的事情,现在,我写便签很别扭的原因在于,我感性的时候,在考虑要不要理性一点,需不需要收着点写,而理性时,又反复思考要不要加感性内容,加多少比较合适,所以,最近的便签比较奇怪,既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便签,又不是特别拿手的写文方式,在形式的纠结>内容的纠结,所以,整个文章会觉得别扭,难受。
这个恐怕是这一期最大的收获了,我不是完全的不喜欢现场分享,我只是不喜欢纯理论的分享,我喜欢加入一些趣味性,但是,有时太注重趣味性,会忽略掉工具本身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如何平衡两者是我需要练习的课题。
昨天,继续阅读了《生活的困境》这本书,这本书的背景是战争之后,各种创伤,各种精神障碍,导致精神分析技术大跃步的发展,作者是跟谁拉康进行儿童精神分析的专家,这本书第一部分讲述了怀孕期间及孩子出生后出现问题,如何照料,如何通过语言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如何使用语言去安抚孩子的情绪?看到这里,我觉得很神奇,当我看到一个病恹恹的孩子听到父母告诉他,自己的母亲去世,让自己很难过,很悲伤,不知所措,而这些又不知道如何告诉他时,他奇迹般的恢复了健康。一个在防空洞里幸存下来的母亲,生下来的孩子会不自觉的去找有洞的地方藏身,当妈妈崩溃的说出自己的恐惧时,孩子的这个爱好消失了,看到这里,我真的觉得就像听神话故事一样,但是,仔细回忆自己的生活,我发觉这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我儿子刚上小学时会特别烦躁,焦虑,整个人都是恐惧不安的状态,特别容易发脾气,我也很烦躁,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喜欢惹怒他,我们经常在家冲突不断,我也经常恐吓他,虽然,我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可我克制不住自己。当时,我对此很苦恼,直到我的咨询师问我,自己在小学上学前发生了什么?我才明白我的问题,原来,这个时间点激活了我的分离焦虑,导致我恐慌害怕,借用小朋友的行为和嘴说出来。后来,我和小朋友长谈一次,告诉他,我在这个时候有点恐惧和害怕,所以,会这样恐吓他,是我不对。小朋友就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症状了。当时觉得很平常,现在想一想还是很神奇的,同样的事情,又一次在小朋友身上上演了。幸亏我的咨询师点醒了我,否则,这样的剧码还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我想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吧!我对这本书的兴趣越来越大了,接下来就是作者谈论家庭了,期待接下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