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24
卷三·经脉第十
3/23
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颈”字误,当为“颊”——译者注)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原文译文对照:
~~~~~~~~~~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指甲根之桡侧角外横旁0.1寸处,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
沿食指桡侧边缘,经过拇指与食指岐骨间的合谷穴,
上入两筋之中,
上行进入手背部合谷穴上方、手腕下方的两筋凹陷处的阳溪穴,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沿前臂手背面之桡侧边缘,上入手肘部的手背面桡侧缘的曲池穴,
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再沿上臂之手背面的桡侧边缘,上行到肩部,从肩髃骨(肩峰)的前缘肩髃穴而出,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又经肩胛骨上,与诸阳经汇合于大椎穴,
下入缺盆络肺,
再往前下方而行进入锁骨窝(缺盆穴),在这里与肺经相络,
下膈属大肠;
向下穿过横膈膜,通过网膜囊汇入大肠系膜,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大肠经的支络,从缺盆穴(锁骨窝)上走颈部,经天鼎穴与扶突穴,向上贯穿下颌骨部的颏孔,
入下齿中,
进入下颌骨上第二前磨牙根部齿龈,
还出挟口,
再从齿龈而出,经口腔肉壁上行,环绕上唇,
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在人中穴(即督脉之水沟穴)处左右两经相交,随后,左经继续往右行,右经继续往左行,
上挟鼻孔。
行经鼻孔两旁下方的口禾髎穴,上至鼻孔两旁上方的迎香穴,如同从两旁挟持住整个鼻翼部位。与足阳明大肠经相接。
是动则病齿痛颈(“颈”字误,当为“颊”——译者注)肿。
当外邪侵入本经,会发生牙齿疼痛,相应的下颌区域之面颊部位,也会发生肿胀。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津液由气所化,故凡大肠之泄泻或便秘,皆津液所生之病。本经所引起的津液病变,体现为眼珠发黄、口中发干、鼻塞流清涕或鼻出血、喉头水肿以致气闭(呼吸梗阻)、肩膀与上臂相接部的前区(腹面区)疼痛、食指疼痛不中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若本经邪气过盛,则本经所过之处,会有发热而肿起的现象,
虚则寒栗不复。
若本经正气虚少,则会有恶寒战栗之证,且难以回复温暖。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手阳明大肠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所谓邪气过盛,即人迎处脉搏的跳动,比寸口处脉搏跳动大三倍;
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人迎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寸口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7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3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