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123
卷三·经脉第十
2/23
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渴”字误,当作“喝”——译者注),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手太阴肺经的气血循行,起源于由肝、胆、中医胃(西医胃+十二指肠)、中医脾(胰腺)、命门(西医脾脏)、左肾、左肾上腺所共用的网膜系统(中焦),再下行至横结肠系膜,与大肠系相通络,
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再从大肠系上行,循经胃的幽门与贲门,并继续往上穿过横膈膜,进入肺系,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再从肺系上行到气管、喉咙,而后横走腋下,沿上臂内侧(手掌面之桡侧)下行,循行在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面,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又从上臂下行进入肘内面(手掌面)之桡侧,沿前臂内侧(手掌面)之桡侧继续下行,至腕骨茎突的下缘,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
进入腕部手掌侧之远心端横纹上、桡侧端的寸口位置,再上行至大鱼际,并沿着大鱼际一路上行,
出大指之端;
从大拇指指甲盖底缘线向桡侧延长0.1寸处出露于体表;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经有一条支络,从手腕后方(手背面桡侧)的列缺穴分出,沿食指桡侧缘上至食指指甲桡侧根角外横旁0.1寸处的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当手太阴肺经有外邪侵入,就会感觉肺部有气体胀满,声音很大的剧烈喘咳,锁骨上方的缺盆部位处感到疼痛,严重时,患者会交叉两手按住胸部,并眼花目眩、视物模糊,这就是臂厥病。即臂部经气厥逆。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渴”字误,当作“喝”——译者注),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本经所引起的肺部病变,可见咳嗽、呼吸急迫、喘声粗急、心中烦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手掌面桡侧缘)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若本经邪气充盛有余,则肺气会上冲肩背而痛;又因手太阴经筋结于肩、脏附与背的缘故,故感觉肩背痛;肺主皮毛而风寒在表,肺经受邪则不能禁闭汗孔,故自汗、盗汗,且因毛孔大开而易被外界病邪侵入;肺金生肾水,邪气伤肺,则肺金生肾水不利,故小便频频但单次尿量却少。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若本经正气虚少,则肩背部本身会因元气虚少而痛;又因元气虚少则外寒易入,故肩背部位感觉又痛又冷;肺主气,故肺气虚少则呼吸气短;金生水,肺金衰则肾水涸,故尿色变深,甚至尿血。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上手太阴肺经的种种疾病,属于邪气过盛引起的,就用泄刺法施针;属于正气虚衰引起的,就用补刺法施针。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属热的病症,就采取用力速刺、快进快出的针法,以利于泄放病邪;属寒的病症,则因有寒痺在分肉间,故须虚留针经久,以待热气汇集,从而补实正气。
陷下则灸之,
若经络中血气减少,以致脉虚下陷,则用灸法更合适,以火气壮旺经脉,宣通经络、补实正气。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既非邪气充盛、也非正气虚弱,而是仅仅因为经气运行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就在本经的腧穴取刺调治。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所谓邪气过盛,即寸口处脉搏的跳动,比人迎处脉搏跳动大三倍;
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所谓正气虚少,则指寸口处脉搏的跳动,反而小于人迎处的脉搏。
~~~~~~~~~~
老黄历择吉,2024.5.6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2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