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艺
想不起要吃什么的时候就吃饺子吧!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当然,它也不是什么名人说的,我在一篇谈美食的文章里看到这句话时,赶紧的就跟先生说:看到没看到没,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说的吧。
关于什么时候必须吃饺子,北方有很多说头,您看哈,"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头伏饺子二伏面"、"冬至饺子夏至面",就连大年三十儿晚上也要吃饺子,说"交子"就是年岁交替,图个吉利这饺子啊,真是从年头吃到了年尾,又从年末接上了来年。
我们家虽不是北方人家,却因为曾经在北方人居多的军队大院生活的经历,吃饺子成了从小离家不太会做饭的父母在我们童年时候最常选择的改善生活的方式之一。
父亲不会做菜,但在包饺子上,他却是当仁不让的要领衔主演。记得小时候,每逢决定要吃饺子的那个周末,父亲就起的很早,骑着自行车到菜市场采买了。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父亲生活习惯上的刻板和一成不变,体现在饺子馅儿上也一样,我们家的饺子馅儿永远是三样主料:猪肉、韭菜和小葱。猪肉一定要是五花腿包肉,肥瘦相间,韭菜、小葱的比例要1:1,作料上就只放精盐、酱油和少许味精,以至于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一直以为饺子馅儿就只能是这样的不能再放入其他的东西。姨姨也曾建议说放些大白菜会更好吃,父亲自然是不接受的,母亲也说正宗的饺子怎么能放那些别的东西呢!母亲口中说的"别的"东西,指的就是地方的老百姓们包饺子时常放的青菜啊香菇啊胡萝卜啊甚至炒鸡蛋啊粉丝啊什么的,她说这话时几乎忘了父亲已经离开部队也是个地方的老百姓了。我是直到后来吃到了其他各种馅儿的饺子后,才知道饺子里是可以放"老百姓们"爱放的那些东西,而且还挺好吃的。但父亲母亲一直到现在始终只爱吃韭菜馅儿的饺子。
父亲买菜回来,母亲就赶紧择菜洗肉的--等我大了些时择菜洗菜就是我的事了--这个时候,父亲就开始和面了。几个人吃,要几勺面粉,要放多少水,还有,和面要使巧劲儿,要用手掌底部,这都得凭经验。面和好了,还得盖上湿毛巾餳一会儿。这时候,母亲已经把肉洗干净,把韭菜和葱也切成小丁了。剁肉馅儿是父亲的事,这可是个体力活,先要把肉用刀背拍松再切成小块,然后开始剁。剁肉是单调的,但父亲剁肉却能像击鼓似的剁出鼓点节奏,边剁边讲些军旅故事给一旁的我们听,说炊事班的班长剁肉是用两把刀,也会剁出鼓点,还能耍着刀做花式剁肉;说战士们的脸盆用途多,可以洗脸洗衣还可以盛汤盛菜⋯⋯于是我们大叫着:这么不讲卫生啊!!!馅儿都剁好了,父亲就开始给馅儿调味了,先放些盐,然后加入酱油,边加边闻,香味儿一出就停止加酱油,再放些味精,不用尝,准保咸淡适中,这是父亲的拿手活儿。
此时,和好的面也餳的差不多了,可以擀皮儿了。先把餳好的面分成几块,搓成长条,切出大小一样的剂子,撒上面粉,压扁了,就可以擀皮儿了。擀皮儿也是技术活儿,擀面杖在右手,压扁的剂子在左手,沿着边儿擀,这样擀出来的皮儿中间稍厚周边稍薄,包出的饺子才好吃又不易破。这擀皮儿的技术我也从小就会的,只是现在包饺子大多是上街买现成的,技艺估计已经荒废了。
包饺子全家便可一起上阵了,形状各异的饺子摆在从福州下地方时带回的精美的长方形脱胎漆器上,父母和孩子们边包饺子边说笑着,看谁包的饺子好看馅儿多,评点着呆会儿谁包的饺子会"洗澡"(就是煮破了的意思)。到母亲把饺子下锅加了三次水滚了三开捞出白胖胖的饺子装盘后,大人小孩围成一桌蘸着醋数着吃了几个,高高兴兴的享受着美味儿,常常吃到撑的不行。
现在可供选择的食物多了,也不用为吃忙活半天了,想吃什么大可下饭馆去,却反而不知要吃些什么了。每到周末先生问我想吃什么时,我想了半天,最后总会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我们还是吃饺子吧。
我倒真是喜欢吃饺子,不单单是饺子味美营养全,更因为吃着饺子总有一种在爸妈身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