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马云和王健林设了一个“亿元赌局”——如果10年之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50%,王健林就给马云1亿元,如果没超过50%,马云给王健林1亿元。
今天,我们回看多年前的这个赌局,不得不深思:为什么这两个人对各自代表的线上、线下经济的看法,会有如此大的分歧?
一方打败另一方,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天大的不同吗?不是的。
是因为相同的地方更多,一方才有机会“干掉”另一方。
《底层逻辑思维》这本书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作者刘润
润米咨询创始人,微软前战略合作总监,《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任腾讯、百度、海尔、恒基地产、中远国际、晨兴资本、康宝莱、拍拍贷等多家企业的战略顾问,香港上市公司恒富控股独立董事,互联网转型专家。
在《底层逻辑思维》这本书中作者总结底层逻辑的内容,分享了是非对错、思考问题、个体进化、理解他人、社会协作五个方面的底层逻辑,带你看清世界的底牌。
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01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举个例子: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的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请问,这是谁的错?
法学家的对错观
对于上述情况,法学家可能会说:“这当然是A的错,这就是蓄意谋杀,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是的,如果证据确凿,在法学家眼中,这就是A的错。但是,这种“大快人心”的对错观,不一定能避免类似案件再度发生——法学家做不到的事情,经济学家也许能做到。
经济学家的对错观
对于上述情况,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看法:是C的错。
也许有人会说:“啊?为什么啊?C也太冤了吧?”
经济学家是这样考虑的:整个社会为避免B被A诱骗进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门锁上的成本高得多,虽然惩罚C会让其觉得冤,但是以后所有工地的拥有者就都会把门锁上了,于是这样的事情会大量减少。
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虽然有时这样的判断看上去不合理,但会比从“纯粹的道义”的角度更有“效果”。
商人的对错观
对于上述情况,商人可能这样想:不管是A的错还是C的错,B都死了;不管让谁承担责任,B都无法起死回生——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也许B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想:“这是我的错,我不该蠢到被A诱骗至此。”
上述例子,法学家认为A错,经济学家认为C错,商人认为B错,这就是三种“对错观”。
总之,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
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02商业洞察力
洞察力,并不是上帝悄悄给某些人的礼物,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练习、精进的一种能力。
接下来,我就把最核心的洞察方法——“商业洞察力模型
举个例子。我在微软上班的时候,公司提供午餐和晚餐。午餐吃饭的人数一般比晚餐要多,因为不是每个人晚上都要加班。所以,午餐的供应商利润更高,但是有时候,午餐却做得很糟糕。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供应商有问题、偷工减料,而是微软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有问题。
03透过表象看系统
普通的人观察一只手表,优秀的人洞察几百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普通的人观察一次合作,优秀的人洞察协议背后利益分配、风险转嫁的连接关系。
普通的人观察一个团队,优秀的人洞察团队里责权利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
普通的人观察表象,优秀的人洞察系统。
所以,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