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华杉
曾子的日三省吾身,列了条目,就不全面,没有体会到体用一源,浑然一体,至诚无息,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所以孔子点醒他。但是,对于我们后学者来说,首先还是要学曾子的三省,有个条目,才有下手处,慢慢再体会一以贯之的至诚无息。
【国英问:“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工夫”。
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力,岂不是一贯?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源,体未立,用安从生!谓:‘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此恐未尽”。】
继续讨论《论语》。
国英,王阳明弟子陈桀,字国英。
陈桀问:“曾子日三省吾身,虽然恳切,但是恐怕还没有领会一以贯之的功夫吧?”
这个陈桀,一日三省,不知道他自己做得到不,倒质疑曾子不懂一以贯之。
一日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一省:给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不可以推诿说,我尽力了,但是没办成,一定要问,有没有尽心,真正尽心尽力,才是忠。第二省: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第三省:跟老师学的东西,有没有自己再复习再做练习。
这三省,你要学,就知行合一,每天晚上睡觉前给自己这一天复盘,看看这三条有没有问题。
一以贯之,是孔子给曾子说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对说,曾参啊,我的道,就是一以贯之!
曾子说:“是啊!是啊!”
这一以贯之,是儒家的一贯思想。贯,三层含义:
一是贯穿、贯通,一个思想,贯穿所有的思想,融会贯通,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
二是贯彻,把一个东西贯彻到底,不要东想西想。孔子跟子贡也说过一以贯之。孔子问子贡:“女以为多闻而识者与?”你以为学得多就懂得多吗?
子贡曰:“然,非与?”是啊!不是吗?!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当然不是!你要一以贯之!不要今天学这,明天学那,要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一以贯之,按一个道理去做。
贯,还有第三层含义,一以贯之,就是一贯如此,专注坚持。不管世事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别人怎样,不管多少诱惑,我的原则,一贯如此。就像孔子说的,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君子就见用于世,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我不投机,不参与,我闭嘴,明哲保身,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总结就是,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
学习不难,难在一以贯之。因为真正学到,学通了,不容易;学到了还能做到,照那样去贯彻,不容易;做到了,还能坚持不变,不受外部环境诱惑影响,那更不容易。
子出,孔子说完,出去了。
同学们问曾子:“老师刚才说的啥意思?一以贯之啥呀?”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老师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而已。
曾子一句话就总结了孔子之道,就是忠恕而已。这忠恕之道,就是儒家之道了。
忠,是中心,忠于谁呢?首先是忠于自己,中自己的心。恕,是如心,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忠恕之道,简单的说就是将心比心,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忠是积极的一面,我想要的,也努力帮助别人得到。因为他的心和我一样,都是人,我想要的,他也想要。孔子解释忠有原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你想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就是忠。
恕是消极的一面,我不想要的,也别让他落在别人头上。因为他的心和我一样,都是人,我不想要的,他也不想要。孔子解释恕,也有原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落到自己头上的事,不要加之于别人。
张居正注解说,一个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我心里想要的,也就是人心都想要的。如果真实无妄的尽自己的心,念念都出于忠心,便能推己及人,事事都符合恕道。可见千万人的心,我自己的心都通得。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就是问自己的心,将心比心罢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陈桀的问题,他的意思是说,曾子如果真的把握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并且一以贯之,那他至诚无息,无时无刻都能不勉而中,哪需要晚上复盘反省这一天的错误呢?他根本不会犯错啊?
这是陈桀对曾子提出更高要求了。
王阳明回答说:“你说得对,一以贯之,正是孔子看见曾子没有掌握用功的关键才告诉他的。学者如果真能在忠恕上下功夫,时时刻刻能将心比心,真实无妄地尽自己的心,念念都出于忠心,并且一以贯之,推己及人,则事事都符合忠恕之道。一,就是忠恕之道,就是树的根本,贯,就是树的枝叶,如果没有种根,枝叶从何而来?体用一源,体没有立起来,作用如何发生?朱熹说:‘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朱熹的评价,恐怕也不全面。”
王阳明引用朱熹这句话,出自《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对孔子与曾子一以贯之这段对话的注解:
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
圣人之心,浑然一体,就是一个天理,只是遇事逢缘,对应的事不同,应用不同而已。曾子在具体应用上,已经随事情精确体察并努力践行了,还列出条目——三省——一条一条省察自己。但是,既然他列了条目,就是还没有掌握心体合一之理,多少条,就不能全覆盖,总有遗漏,只有心体浑然,才能至诚无息。孔子知道他学问用功积累很久了,将要突破了,所以呼喝而告之。曾子如果能跟老师有默契,能体会老师的用心,应该马上醒悟,豁然开朗,了无疑惑了吧!
朱熹所论,和王阳明几乎相同。王阳明说朱熹说得不全面,可能是朱熹没有明确指出“一”就是忠恕之道吧。
对于我们后学者来说,首先还是要学曾子的三省,有个条目,才有下手处,慢慢再体会至诚无息的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