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某君很痴迷于新的理论,购买了大量成套的理论书籍,并废寝忘食的看,见面是满嘴的新名词,但在实践中,没见其有任何的应用,他似乎是把那成套的书籍背下来了。
有感于现在很多人在咨询读书的方法,也有很多方法的传播。但是有效的似乎不多。
这个问题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事。同样在理解书中内含上,似乎也有较大差异,当然人的社会地位、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等的不同,理解力自然也不同。但是,人们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在这咨询发达的时代,怎么才能更有效的接收知识。因此我在想,人在读书时是处于什么状态下,是以第三者的视角在看人家的故事(思想、观点),还是把自己融入书中,如身临其境的去体验。这似乎对读书的体验会有很大帮助,个人可根据自己体验。
由此联想到表演的三大理论体系,为什么有此联想,因为戏剧是再现一种生活场景,需要演员来表演,表演的好坏关系到观众对戏剧的理解,有点像读书人对书的理解。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布莱希特体系:
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
梅兰芳体
间离与共鸣的统一,是程式化的体验与表现的结合
总结出来是。 一、以演员为中心。二、程式化的表现方法。三、写意的表现方法。
对应到读书上我认为是
一、忘掉自己,把自己融入到书中,体验书中人物的思想(观念)。小说、诗歌等,很容易做到。
二、在一个高度上审视书中的思想(观念),并以其观念跟现实做比较,用以理解书中的思想结论。理论书籍可用此法。
三、多用于理解一些,非现实的著作可以是推理小说、或一些不易常规方法能理解的理论,如:弦理论、量子物理等。
孰好孰劣,各自体会。
千万不要像我以上的例子,沪语形容说“阿宝背书”,意思为不知所云。
随便写来,一些胡思乱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