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家长看到的孩子也是自己想看到的,而孩子呈现的也是父母可以“接受”的,而“真相”总被躲避和隐藏,直到爆发。
心里很认同冬梅的这段话,有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后疫时代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学校家长关注的问题。可能因为疫情的影响带来的家庭经济或者自身学业的问题,成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但是那个真正的原因一直都存在。学业竞争的压力、家庭的期待、评价体系的单一、现代家庭富养的观念、整个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比如网络成隐问题、留守儿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青少年在自我飞速发展的这个时期,突然遇到自我的无所适从,又得不到心灵的关爱,而出现种种的心理问题。
相对于分数成绩,我们很少关心成长、自我、心理需求这些东西,也有很多时候,家长不知道除了谈分数,还应该或如何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学校和社会应该在现有心理教师和咨询师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整合现有力量,帮助心理教师和咨询师获得学习提升的途径。并积极开展心理援建工作,对学生和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坊,带领并推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