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实践中,我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为核心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现结合课堂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课堂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湖夏日荷花盛开的绝美图片,配以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将学生带入诗意盎然的情境之中。生动的画面和悠扬的音乐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古诗,去感受西湖六月的独特风光。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们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对诗句的理解和探讨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范读、齐读、个人读、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范读,为学生树立了朗读的榜样,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齐读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个人读则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赛读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更加投入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学生逐渐熟悉了诗句内容,为理解诗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不同形式的朗读也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西湖六月荷花盛开的壮丽景色,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画面感。在讲解诗意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诗句对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荷叶、荷花、西湖等景物,结合诗句进行描述。例如,在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荷叶和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鲜艳的荷花,直观地感受到了西湖荷花的壮美,对诗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体的画面,符合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帮助他们轻松理解诗意。
存在问题
虽然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仍显不足。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诗意,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一些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在理解诗句含义时存在困难,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沉默。我未能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困惑,给予他们足够的个别指导,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信心,参与度不高。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方面,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虽然通过讲解诗意和分析诗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诗人杨万里送别友人林子方时那种复杂的情感,以及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学生的体会还停留在表面。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情感内涵,使得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刻。
在完成古诗的教学后,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古诗,没有进行丰富的课堂拓展。实际上,关于西湖的古诗还有很多,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模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形式,描写身边的景色。由于缺乏有效的拓展,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在课堂提问和练习环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性的学习内容,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时,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深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并将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故事、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情感进行感悟和表达,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会能力。
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拓展环节的设计。在学习完一首古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该古诗相关的其他古诗,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对同一事物或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开展古诗朗诵比赛、古诗绘画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拓展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本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