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重要教学内容,涵盖《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经典古诗。上完这堂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收获颇丰。以下是基于小组合作、以读促情、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感悟诗歌能力等教学方法的具体反思。
一、小组合作初体验
在生字学习环节,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各小组成员纷纷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凭借预习经验指出 “楼” 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 “娄” 字要写紧凑;有的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解释 “依” 就是靠着的意思。这种同伴间的交流互动,不仅拓宽了学习思路,还营造了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让枯燥的生字学习变得饶有趣味。而且,小组合作在诗句理解时也发挥了作用,学生分组讨论诗句描绘的场景,碰撞出不少思维火花,一些新奇的想法应运而生。
小组合作仍存在秩序欠佳的问题。部分小组讨论时过于喧哗,成员间争论声音过大,导致个别学生的发言被淹没,参与度不均衡。同时,小组分工不够明确,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责,出现个别学生 “包办” 讨论、书写等任务,而有些学生则趁机开小差的现象。另外,留给小组合作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有时为了推进教学进度,匆忙打断小组讨论,学生意犹未尽,没能充分挖掘合作学习的深度。
二、以读促情显成效
整堂课紧扣 “读” 这一主线,形式丰富多样。初读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迅速纠正了生字读音问题;精读时,教师范读引领情感基调,学生模仿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像读《望庐山瀑布》中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激昂的语调、夸张的停顿处理下,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瀑布磅礴的气势;配乐朗读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抒情的古风音乐响起,学生沉浸其中,声情并茂诵读,情感与诗意深度融合。反复诵读让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还能在朗读中体悟诗人蕴含的赞美、惊叹之情。
朗读指导的层次性还可雕琢。前期基础朗读耗时较多,致使深入感悟情感后的朗读强化不足。部分学生虽能读得通顺、流利,但对诗句情感的细腻把握欠缺火候,朗读时情感起伏不明显,仅停留在机械跟读层面,未能完全将自己代入诗人角色,精准传达诗意中的复杂情愫,读的深度与预期尚有差距。
三、想象画面启思维
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观视频、高清图片,为学生搭建想象的 “脚手架”。引导学生闭眼倾听诗句朗诵,结合画面在脑海勾勒景象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描述《登鹳雀楼》画面时,有的学生说看到夕阳余晖洒在连绵山峦上,黄河滔滔奔流向远方,画面感十足;讲《望庐山瀑布》,学生形容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色绸缎从极高处飞泻而下,水花四溅,旁边山间云雾缭绕,想象大胆且贴合诗意,有效锻炼了形象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个体间想象差异较大,部分理解能力稍弱、生活阅历不足的学生想象画面较单一、局限。在分享想象内容时,个别学生因缺乏自信,不敢大胆表述,课堂上未能充分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引导时,拓展想象的深度、广度还不够,若能多关联生活场景、神话传说等元素启发学生,画面想象会更加精彩纷呈,诗歌理解也能迈向更高层次。
四、感悟诗歌重积累
在教学全程,借助多元教学手段渗透诗歌感悟。小组讨论、朗读体悟、画面想象环环相扣,促使学生逐步走进诗歌内核。课堂结尾,不少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诗句大意,还能敏锐捕捉诗人情感,体会到《登鹳雀楼》蕴含的登高望远、追求更高目标的哲理,以及《望庐山瀑布》对大自然壮美景观的由衷赞叹,文化内涵得以初步领会,也为后续古诗学习积淀了兴趣与方法。诗歌文化背景挖掘尚浅,仅简单提及诗人创作情境,未深入拓展时代风貌、诗歌流派风格等知识。这致使学生对诗歌感悟停留于表面,难以从文化根源层面透彻理解诗歌魅力。课外拓展与课堂衔接不够紧密,若布置相关诗人其他诗作阅读、古诗配画等拓展作业,持续延伸课堂所学,学生感悟诗歌、积累经典的成效将更为显著。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知教学是一场不断雕琢、持续优化的旅程。往后教学中,针对小组合作要精细规划流程、严明纪律;朗读指导注重层次递进;想象画面强化多元启发;感悟诗歌深挖文化底蕴,全方位助力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