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单位闲来无事和同事聊天,讨论到关于生孩子的问题,有人说了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后我呵呵一笑,说这句话不是这样子用的,所有人都看着我,那眼神里似乎是看一个脑残晚期的弃疗青年一样,我只能尴尬地笑了笑,赶紧退出了这场“文化人”的讨论。
汉语作为世界上传承至今的唯一的象形文字,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超越了任何一种语言,为数众多的成语、典故、歇后语、俗语等都成为了汉语的特点,也是汉语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但是近年来对于汉语的荼毒却已经是越来越严重了。当然我不是一名老学究,不会去追究现在到底是汉字的进步还是退步,虽然现在创造了很多的文字让人蹙眉,这里是来讨论讨论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到底丢失了多少东西。
有个成语叫做望文生义,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看上去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然而这个方法来解释望文生义就是望文生义了,望文生义的意思是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甚至是穿凿解释,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很多传承下来的语句就面临着“被”望文生义的窘境。
《诗经》应该都知道,里面的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逑”意思是伴侣,而且“好”应该是第三声,但是多少人读音错了,意思也理解错了,把“逑”理解为“追求”的意思,于是一句很高逼格的话就成了耍流氓一样的感觉“哟这妹子真漂亮,我们去追求她吧。”
至于开头提到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绝对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绝对不是,绝对不是!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应该是解释为“没有尽到做后辈的本分”的意思,但是多少男人用这句话来谴责自己的结发妻,好好的一句劝人们要尽孝道的话却成了抛弃结发的遮羞布,古人知道了都被气活过来掐死你。
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太多,还有孔子说的”君子远庖厨“被多少人用来给自己不会做饭卸锅,但他老人家的意思是君子内心仁慈,不愿看见厨房里屠宰牲畜的场面所以才远离庖厨。当然你可以吐槽既然你这么仁慈就去吃素啊!对不起,臣妾做不到啊!我能做的就是不看那血腥的屠宰现场来减轻内心的负担,这样我吃起手撕鸡白斩鸡酱油鸡盐焗鸡肯德基时罪恶感会少一点。
总的来说,现在人们对于传承的语言已经发生了许多的曲解和误用,每年年终都会发布一份官方的“年度十大高频错误词汇”,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官方吐槽,不过我觉得这玩意的容量不太够了,把有限的榜单投入到无限的错误中,应该每年扩展十个,这样到我儿子时只需要看一看“年度一千四百三十个高频错误词汇”之类的就可以省去买语文书的钱了。
对于传承语言的曲解和误用,一方面是有些词语和句子的确是意思比较隐晦,没有专门去了解的话很难懂,而且也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去较真,还容易被人说抠字眼,斤斤计较,机车什么的,但是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学习得还不够,而且态度不严肃。而学习这方面的问题是个人修养和教育部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但是态度不严肃的话,就可以说道说道。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经常听,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能决定这件事做得好不好,有没有用心。而我们现在对于汉语基本抱着一颗随意调戏,任人打扮的心,拜托,这又不是逛窑子,之前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引起了反响,而现在汉字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却没有人摇旗呐喊甚至是吆喝两嗓子,因为害怕众人的口诛笔伐还是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了其中同流合污的一员,我不知道。
之前有个风气是广告商为了追求宣传效果,大肆改编各种的成语和俗语,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啥的,然后是无穷力量的网络开始了无下限的改编,为原本纯洁的成语污得无法直视,例如之前有个人发了条微博,讨论的是他的女朋友把毛毛剃了,然后他们嘿嘿嘿的时候被扎得不行,于是“光阴似箭”成功加入了被污成语战队。
这样的风气下去,不知道十年之后我们的文化传承会变得怎样,在国外研究古代文化都是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培训的人才才能完成的工作,但是我们中国却只是任何一个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人都能几乎无障碍地阅读两千年前的文字,这是任何一个语言都无法做到的。而我们却在慢慢地摧毁汉语这个宝贵的财富,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唤醒国人对于汉字的重视,难道要再一次寄希望于韩国友人的“帮助”,等他们把汉字也注册成为他们的传统文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