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邀请学习语文老师听我的“常态课”

今天第一次在学校老师面前上课,第一节听课的老师有十一个,算是不少了。这节课之前我上过一次,是在郑州学习的时候,当时只上了一节,内容还是有些混乱。后来教研完之后带着人家老师给的建议回到村里再次备课,心里也有了一定的方向,只不过这次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就是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备课时候不够扎实。“拨”字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出现错误,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字,我想接着“泼”进行对比识字教学,当时说换一个三点水,就变成了“泼”,“泼水,活泼”的“泼”,可是那一瞬间我竟然忘记了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它到底是读“po”还“bo”我心里一时间也没有主意了,只好略过。后来课下一查,发现读“po”,真是受到方言的影响,有些字一瞬间忘记了它大道正确读音,等明天上课的时候要把这个字给学生们再讲一遍。让他们拿出字典查一下,这样加深记忆。其实今天“拨”讲的时候,我已经用了“红掌拨清波”这句古诗进行联系记忆,学生们也背出来了这句故事,到这里也就可以了,可我还是想多“拓展”一下,没想到却“翻车”了,这算是一次教学事故吧。

就像《教学勇气》里面所说的,教师教学就是一个私密的过程,在教室里会发生什么,只有教师知道。如果老师们不经意见犯的错误能够有反思意识,那么这也是一种“另类”的教学资源,而教师若“置之不理”那将会对学生遭受不可估计的影响,就会“误人子弟”。教学是个良心活,只有自己监督自己。

第二就是范写生字的时候不够认真。今天只调了两个“会写的字”进行板书范写并且让学生们当堂进行练习。老实说这是第一次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练习写字。之前都是先讲,讲完第一课时之后,最后剩下的几分钟让学生们再回过头来练字。因为总觉得教学内容太多(没有电子媒体,只能把笔顺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书空,最后抄写在书上。)害怕讲不完。今天在板书的时候,字的占位分析的不过清楚,写的时候不够规范,这是最大的失误!看于永正老师写的书,他要求自己讲课前必须把本节课的生字给写好几遍,直到写规范,反观自己,倒是显得有些“轻率”了。

我先范写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跟着书上的字写一写,先描红再写,学生写完之后我没有挑几个进行展示点评,借机再次指导,这算是一个遗憾吧。(这个班的电子媒体没有展示的那个摄像头,还是乡村硬件不行,要不然肯定会效果更好。虽然没有展示台,可是并不影响学生上黑板上的田字格进行展示啊,我今天真是把这件事忘啦。)

第三就是课件出现错误!!!不该啊不该!!!!!上次在郑州讲课的时候,已经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可是回来改了课件之后,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是没有审查课件,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看到呢???还是自己不够细心,太“自以为是”以为打出来的都正确!上次是“转”字的读音选着了四声而在本课应该是三声的读音!这次是“条”字的组词没有组好,直接复制的上面“捉”字的组词。当时在上课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个问题,干净找学生起来“找问题”,看看屏幕上有哪个地方出现了错误,好借着学生的嘴来组词,学生组完词我把词语写字屏幕上,同时表扬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趁机改正这个错误,这次“失误”也算一个“教育资源”吧。

第四就是教学环节不够紧凑、连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于课件不够熟悉,有两次都忘记了下一张ppt是什么内容了,明明是自己制作的反倒却不够熟悉。在讲会写的字时,先出示了所有的字,明明后面两张就是书写指导的,可还是在前面就进行了指导,造成后面“书写指导”的幻灯片播放出来时,又进行了一次书写强调,显得内容上有些拖沓了。

第五是生字练习时候三张幻灯片的顺序可以进行调整。先出示加拼音的词语,再去掉这些词语的拼音,然后再单独把生字拎出来进行“摘果子”游戏。这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第六,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的课后作业不够合理,可以让学生们把课后没练完的生字再写一写而不是“回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第七是讲授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们的纪律太乱,没有彻底进行调整之后再进行讲课。有些学生在前面听,有些学生在后面玩。听课的老师甚至也不自觉地在后面“攀谈”了起来,甚至我在讲台上都能听到说话声音比我们学生的“窃窃私语”还要大。

第八,第一课时在解决完生字词问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播放了一个配套视频。可是在播放之前没有把要求提前出示,反倒是看完了视频才出来问题。

第九,第二课时主要是进行朗读,体会课文情感。我只针对小鱼和小壁虎的对话进行示范,并且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但是还剩下老年、小燕子等对话,可以范读两段对话,一段显得有些少了。在第二课时布置作业时候,把角色扮演留在课后。可以提前打印出来相关图片制作成头饰,等指导我朗读后,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对话活动,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第十,教师朗读时候没有看书,把语气词给读错了。“不行呀!”读成了“不行啊”造成好多学生跟着老师也读错了。还是不能粗心大意,造成疏漏。

这节课是我们班的新授课,只要求学生们回家预习了一遍,课堂上生成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经过“排练”的。算是借助希沃白板上了一次“常态课”,其实课堂上也没有什么很亮眼的瞬间,大都是原生态。

当时在郑州上完课之后我就对校长说,之后我要在咱们学校讲这节课,让所有老师都来听,给我提提意见。我一直觉得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学习回来我也是第一个邀请大家来听课的老师,不是因为我讲的有多好,我只想把我的课让大家看看提提意见,在讲课这件事上我从不怕别人指错,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听取意见。只要能对教学有所促进,对我而言就是好事。

今天讲完之后还没有组织集体评课,我自己先把毛病指出来,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有些意见不可不听,有些可以仅供参考,决定权都在自己。

今天jg老师说我本节课的有些“优点”那都是我向于永正老师学来的,我那么做的时候,心里就会出现于永正老师的影子。我真的要感谢于永正老师,这个我素未谋面的老师给予我的影响。

有次读于永正老师写的书,刚好读到有关听课的内容,现摘录于此:

老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每充一次电,就为自己的这本书增添了一点新的内容;准确地或者比较准确地回答了学生的一个题问,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这本书的厚实。多学点知识,多学点本领,多点趣味性,这本“书”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道”不仅体现在大事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举手之劳的小事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的这本书。

上学期我本来打算听一遍我们学校所有老师的课,可是只听了一节一年级语文,就止步于此了。我认为一线教师的太过于普通和平常,更何况我们这些乡村学校,大多数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存在“灌输”知识的嫌疑,觉得听这样的课没有太多的营养。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去网上搜索一些名家上课视频,让自己不断地向着光前进,找到前行的方向。可是今天我读到关于“听课”的一篇文章,我才豁然开朗。我才知道自己的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人家于永正老师那么有名,还说自己不放弃一切听课的机会,无论是名师的还是普通老师的。而我身为一个刚步入工作岗位没有太多经验的新手老师,居然幻想着能够从“名家”的课里面找到可以直接可用的方法,真是可笑!于永正老师说的对,听特级教师的课,听一节好课,能开眼界,长见识;听一般的课,能发现问题,能窥见直接的短处,使自己少走弯路。他把听课比作蜜蜂采蜜。叮的花数量越多、品种越多,收获就越大,酿的蜜质量就越高。今天的这次听课和看书的经历,让纠正了自己之前错误的想法,明白了不能只听名家课。还是得需要一些接地气的课来丰富自己,普通老师们虽然不是每节课都会有亮点,可是他们对于课堂进程的把握或者学生突发情况的处理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些对于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我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个有出息的老师不能停留在模仿上,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名家的教学思想和开拓精神,举一反三。要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出自己的教学路子上出自己的风格。”是啊,不看那么多名师的课,很难设计出来具有特色的课程。“听课的过程,是曲线型的再学习,再认识教材的过程。”明白不是在听课,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照镜子,讲课的老师犯的错误使我们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总之,之后要多听课,一节名家视频,一节本校老师,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多听,多看,多思,多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误人子弟。

“要想使我们的教学增值,关键在于老师。老师要有新的理念,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功底,要有较好的个人修养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善于思考,会出主意。总之,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

以上,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