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战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收取敌方的枪支弹药,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战场虽然仗打得过瘾,但却什么也没捞着,敌人的武器都掉到河里了。
我们这支队伍属于新四军四支队第九团,四支队的前身是红二十八军,人员主要来自安徽河南交界的山区。山里人大都不识水性,此时面对着滔滔流淌的裕溪河水,明知鬼子的武器就在那河水底下,却也无可奈何。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一直躲在河埂边观战的附近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欢呼着跳了出来,又一个个跃入水中。巢县境内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这裕溪河上连巢湖下达长江,生活在河网地带的这些年轻人,哪个不是浪里白条,不一会儿,就从水底捞上来十几条三八大盖,顺带着把那面半漂半沉的膏药旗也捞上来了。
感谢这些个年轻人,因为有他们,我们部队在这次战斗中才有了战场缴获。
杜老在感叹中结束了他的故事。
对唐诗来说,这是他担任党史办主任以来所听到的关于蒋家河口战斗最新最具权威性的故事。权威性自然是因为讲述人是亲历者,得到的是第一手资料。至于“最新”,主要在于以下两个以前没有的重要情节:
第一,川军向新四军赠送手榴弹。这个情节说明了抗战初期的国共合作氛围良好,至少在下层部队是真诚的。这个情节也决定了战况的与众不同,战斗中的武器是友军提供的手榴弹,所谓的“东进第一枪”和战场上实际只打了一枪竟如此巧合。
第二,缴获的武器是从河底捞上来的。这个情节显示了民众参与,并为唐诗释疑解惑。以往的资料上有“消灭了20几个鬼子,缴获了10几支步枪”战果表述,唐诗对此很不理解,20几个鬼子应该是20几支枪才对呀,难道还有一部分鬼子是徒手出来的?这怎么可能?现在清楚了,滔滔大河,捞枪不易,能捞上来10几支就很不错了,何况是老百姓自发地帮忙捞的,部队也不可能强令老百姓必须把枪全部捞上来。
这两个最新情节,涉及到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使蒋家河口战斗的历史意义在政治上大为出彩,唐诗此行可谓收获满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收获。采访结束后,唐诗和杜老并排坐在沙发上,让小焦拿着他们新买的数码相机,为他两照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的价值不言而喻,同参加过“东进第一枪”的新四军老战士合影留念,这在全省党史系统除了唐诗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人。
告别杜老,离开上海,唐诗和小焦没有返回巢湖,而是转道赶往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