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介绍了弗洛伊德和斯金纳两种心理学理论,大家听完了以上的介绍,应该已经能明显地察觉到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了:一个是向内分析,另外一个是向外寻找。
这两种流派之间的对抗和论战也是持续了几十年,一直到后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诞生了第三种心理学加入了这场论战。
第三种心理学就是由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翻译成“人文主义心理学”,并且成了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里边另外一位大家都广为熟知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所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就是认为人的需求像一个金字塔模型一样,从下到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级。
所以大家能看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非常强调,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倾向的,它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而心理学的作用就是要帮助人们去突破重重阻碍,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样的一个正途。这是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
罗杰斯一开始也是因为受到了马斯洛的影响,开始投身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并且尤其是借助“人本主义心理治疗”这样的手段,把这个流派发扬光大,最终做到自成一派,和前两种心理学思想构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到这儿,你也许会思考一个问题: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这两个流派都已经斗争了几十年了,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又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流派,而且它还异军突起,马上就聚集了众多的追随者呢?其实这就跟罗杰斯本人的经历,还有他所处的时代有关系。
01人本主义的崛起:罗杰斯和他的时代
罗杰斯是个美国人,他的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这就让罗杰斯成长在一个有信仰,也鼓励博爱和慈悲的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当中。并且,在一战和二战的这几十年里,美国由于远离欧亚大陆的主战场,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和平稳定。当时,人的自由和权利也是美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所以罗杰斯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实都是他日后认同人本主义理念的一个契机。
后来在求学的经历当中,罗杰斯跨学科地学了很多不同的专业,这也跟那个时候美国的通识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罗杰斯的本科学位是历史学方向的,后来他又在神学院读了硕士,最终获得的是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从事的是叫作“临床和教育心理学”这样一个方向。但是后来当罗杰斯想继续进行临床心理学工作的时候,他却遭遇了一些职业生涯方面的打击。
因为当时心理学主流的两大学派里,行为主义主要还是在大学和实验室的研究当中,而心理治疗领域主要是由精神分析学派所掌控的。因为当精神分析从欧洲传入美国之后,美国人就发现:太好了!这种方法在临床上非常实用,帮助了很多精神科医生解决了原先由药物治疗解决不了的问题。
然后精神分析就在美国的心理治疗界形成了一种垄断势力。尤其是在二战之后,大量的犹太裔知识分子从欧洲涌入美国避难,包括为数众多的犹太精神分析师,这就导致了美国的心理治疗市场一度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为了维系这个小圈子的某种垄断利益,美国的精神分析学会对精神分析师的筛选就特别严格,甚至刻板,要求必须得是有医学博士学位的人或者医生才能够准入。其实这跟弗洛伊德在欧洲建立精神分析的传统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罗杰斯他不是医学出身的,他的本硕博没有任何一个是医学学位,所以想申请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时候自然就遭遇了挫折。但罗杰斯很厉害,你不让我入行,我就自成一派,自己创业来跟你抢饭碗。
罗杰斯这么做也不完全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抓住了人本主义思潮崛起的契机。
由于当时美国心理治疗界的医学传统太过浓厚了。分析师高高在上,病人被动地接受分析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
罗杰斯改称病人为来访者、客户,跟别的行业的“客户”是同一个词,他希望由此建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真正平等的感觉——不是谁去治疗谁,而是尊重来访者作为一个全然的人,通过咨询这种特殊的谈话形式,来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觉醒、自我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
同时,罗杰斯也开展了很多关于心理治疗产生疗效的因素的研究。他发现,良好的、信任的咨访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他也由此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这些后来都成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基石。
02人本主义的理念方法
(1)“性善论”的人性观
首先,罗杰斯提出了一个跟前两大流派都非常不一样的“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人生来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自我实现的基本需要。但是为什么后来就遇到问题了呢?那是因为我们被社会化的模型改造了。
社会改变了我们,那些需要我们适应的社会要求,阻碍了或者遮蔽了我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当中去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所以,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一部分阻碍给去除掉,让人被社会化所歪曲的那一部分能够得到还原,那么人就会恢复到能够自我实现的康庄大道上。
同时,关于人的本能,罗杰斯也解释说:不管这种本能是叫作本我还是自我,也不管它里面是否存在生本能和死本能,力比多或者攻击驱力还是什么的。我们人性本身其实都是想要追求个人的满足,还有想要与其他的社会成员之间向善地追求和谐的关系。
你看,这些观点是不是很带有罗杰斯个人经历的色彩?就是虔诚的宗教家庭、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认同。你换弗洛伊德来试试,弗洛伊德肯定不相信我们和他人之间只需要发展和谐的、亲近的关系。
作为一个经历了一二战的犹太人,弗洛伊德晚年认为,自己一生当中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在死本能和攻击驱力上面论述得太少了。
所以,“性善论”就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
(2)基于“决定论”的“自由选择”
罗杰斯的第二个观点是“决定论”加“自由”。我们前面说过,弗洛伊德和斯金纳都是决定论者,一个认为是由内在的驱力决定的,另一个认为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
但是在罗杰斯这里,他在决定论之外还叠加了一个东西,而且是对于我们后世所有的心理治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自由。
他认为,虽然会有很多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的自我决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是要关注,怎么能够实现一个人在受一些条件的影响和约束的情况下,同时又是自由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第三势力是真的把人当成了人。因为我们前面介绍过,弗洛伊德所主导的经典精神分析,某种程度上是把人看成是由动物的本能,也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来驱动的。然后我们在社会和文明的驯化之下要面临很多内部的冲突和自身固有的矛盾,然后以一种特别艰难和蹩脚的方式不断前行,不断地去压抑、妥协、调试自我来塑造出一种人格。
而行为主义就更极端了。行为主义把人还原到比较机械化的、具体的操作行为当中。而且像斯金纳这样的研究者更是通过动物实验,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来推论到人身上。
所以说,无论是行为主义还是精神分析,在他们当年还没有发展到像现如今这样的更成熟和完整的理论阶段的时候,确实存在着一些相似的弊端。相比之下,人本主义的出现是第一次把人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还原了或者是说恢复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神性。
但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贬低说精神分析或者行为主义有多荒唐,人本主义有多高尚。这些理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观念侧重,其实跟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
在十九世纪,自从进化论提出之后,对于科学界乃至宗教界的影响都是惊天动地的。因为在这之前,西方的主流宗教文化都认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复刻的,所以人是具有神性的。
但是,达尔文让世人都知道了,人是从猿猴变来的。这就一下子就让人跌落神坛,回归到了动物本性。整个科学界在那个时代都深受进化论的影响,都开始转向从动物性的视角来研究人,觉得这是一种更加贴合真理的、对人的本质的一种直面。
但是后来,当我们对于这种动物性的盲从的视角褪去了之后,到了二十世纪,科学界又有了新的呼声。那就是认为,过去这几十年里的科学研究太多地关注于把人和我们的动物祖先来进行类比,而忽视了人身上所独有的那一部分。
而人本主义正是顺应了这样的一种历史趋势和思潮而诞生的。所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的思想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很多深有同感的学者们的欢迎和追捧。
即便是到现在,当我在带一些刚刚学习心理咨询的新手咨询师的时候,如果我问他们对这些理论流派的选择有什么倾向,不少学生都跟我说想学人本主义,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跟人本主义有比较类似的价值观。
(3)“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我们介绍了罗杰斯的性善论和决定论加自由的观点,那么具体到心理治疗当中,罗杰斯是如何去实践这些观点的呢?
他在治疗当中有一条原则叫作“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如果把它放到孩子的教育里面,那就是“无条件的爱”。
因为之前我们说过,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变得更好的意愿,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不过被社会化的条件所歪曲了。那我要如何把你的本性唤醒呢?
罗杰斯的答案就是:我对你的积极尊重,或者说爱,是无条件的、不受社会化因素左右的。我以这种无条件的尊重和爱来引导你的本心,去循循善诱,去发现你的闪光点,去给你创造条件,去替你排忧解难,最后激发你想要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基本需求,从而帮助你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和爱。
那与之相反的就是有条件的爱。比方说有的家长会说:“如果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就是说,只有你符合社会价值里所定义的“乖”,妈妈才要你。还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这么辛苦地对你付出,供你吃穿,供你上学,天天从头到脚地伺候你,给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你还考试不及格,你对得起谁?”这个意思就是说,只有你符合了社会价值所定义的“好学生”,你才对得起我。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很多时候在一些不自觉的日常对话当中,我们会把一个人的价值一步一步地窄化,窄化到一些社会化因素所定义的模板里边,甚至窄化和锁定到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控制和绑架里。这也是罗杰斯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虽然说无条件的爱听上去很简单,但就跟斯金纳的强化和惩罚理论一样,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很容易被滥用误用,导致很多问题。比方说,不少家长对无条件的爱就很困惑,以为无条件的爱就是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但假如说我的孩子特别爱乱花钱、爱攀比,难道爱就要不断地给他打钱吗?
如果要罗杰斯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肯定会说不是的。因为无条件的爱的前提是相信,只有那个想上进、想变好、想自我实现的他才是真正的他。
如果一个孩子只想花钱,那一定是他被某种外在的、社会化的因素给歪曲了。比方说他可能是因为没有朋友,所以想通过花钱请客的方式去交朋友。也可能是因为他缺乏自我价值感,想要通过跟别人来攀比、花钱来满足虚荣。还可能是因为他内心当中缺少安全感,所以只能通过买买买来获得物质上的慰藉。这种种社会化的因素都使他们自我实现的意愿被蒙蔽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行为。
同理,孩子厌学、爱打游戏、回避社交、只想躺平和啃老……不同的症状背后其实都遵循着同一条逻辑。所以,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激发他内心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动力,不因为孩子表现不好就嫌弃他、打骂他、贬低他,这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五、三种心理学的横向比较与发展现状
结合心理咨询的经验,来简单评述一下这三种心理学思想。
一位咨询师,最早受精神分析训练,连续学了七年。所以在做心理咨询的前十年里,主要用的就是长程精神分析的方法。但到了后来,逐渐学会了根据来访者的不同特点,还有咨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类型来使用更加整合的技术方法。
在他看来,精神分析或者说动力学取向的疗法,尤其适用于那些问题历史比较长、牵涉面比较广的问题。或者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比较突出,有早年的复杂创伤经历。或者是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困扰比较明显的来访者。同时,一些自我探索和成长动力很强的人,也适合从精神分析取向的这种深层次的对话当中,获得对自身的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成长。
在精神分析的咨询当中,咨询师不会太关注症状本身,而是关注来访者内在的模式和移情的动力。
症状的缓解和消失都是副产品,人的全面成长和心智成熟才是主线。
而行为主义就非常适合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比方说学生的考试焦虑、职场的拖延问题,还有抽烟、酗酒、愤怒管理、决断练习等等。
南非有一个心理治疗师叫沃尔普,他就发明了一种专门治疗恐怖症的方法,叫作“系统脱敏法”,对于治疗恐高、恐狗、恐蛇,甚至社交恐惧都非常有效。
后来又有一个叫贝克的人发明了一套专治抑郁的认知疗法,再后来和行为治疗一起使用,叫作“认知行为治疗”,简称CBT,被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在改变人们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
再说到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提出了很好的思想理念,但缺少对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具体模型,也就因此缺乏对特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也缺乏相应的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技术。它更多的就是抛出了一些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至于你在咨询和治疗当中运用的效果到底怎样,还得看你作为咨询师个人的本事。
罗杰斯本人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浑然天成的治疗师。因为罗杰斯那个时代已经有录像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罗杰斯本人做心理咨询的录像。
至少在咨询的时间里,他确实能够做到对他的人本主义理念的彻底贯彻和实现。但是他的咨询方法比较难传授,他的咨询水平也是后世的学习者和模仿者很难企及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在罗杰斯之后,人本主义的阵营就变得有点像一盘散沙。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人本主义的影响其实早已不局限于某一个流派、某一种方法之内了。
自从它被提出之日起,人本主义的思潮就已经席卷了整个心理治疗行业。至今,每一位心理咨询的从业者,不管他是什么流派的,都深深地尊重罗杰斯的基本认知。罗杰斯所提出的尊重、接纳、积极关注、共情等概念和技术,已经是所有心理咨询师的基础必修技能。
所以说,最后让我们回到咱们节目一开头我抛给大家的那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调皮捣蛋,那你究竟应该采用行为主义的建议,靠惩罚的方法让他长记性,还是采纳人本主义的建议,靠无条件的爱等他自己去开窍呢?
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没错,最好的方式是你能将不同的方法融会贯通,使用在该使用的地方。比方说,针对孩子具体的调皮捣蛋行为,还有你希望他建立的更良好的行为习惯上,用行为主义的方法给予适当的奖惩。而在和孩子的关系当中,以罗杰斯的方法,全然地接纳和关爱他本身,发现和促进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和契机。
当然,最好你还能用精神分析的视角,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你当下亲子关系的影响,不断地自我完善。
那么关于《三种心理学》,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了。相信通过这本书,你应该对整个心理学领域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其实,这本书可以说是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大汇总。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再去读其它的心理学书籍,相信你会有更加高屋建瓴的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