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乍一听是一本理论性强的心理学书,作者毕业于哈佛,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本书以生动的多年职业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自律,爱,信仰,恩典等主题。
1.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重要工具,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方法。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我们要认识到痛苦和问题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痛苦,心灵才能更健康。
坚持自律要推迟满足感,也就是不贪图眼前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享受快乐。孩子可以延迟满足这个自律原则,比如吃蛋糕时先吃奶油再吃蛋糕。做家庭作业后再玩游戏。这样当孩子长大,就会把这种原则内化成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常态。为什么大部分人能做到先苦后甜,而另一部分不懂先苦后甜,最终成为失败者呢?文中从家庭教育角度去解释了这一原因。爱是心灵健康的动力,培养孩子自律需要投入时间,智慧的父母会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孩子,对症下药教育孩子,会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从孩子吃蛋糕,做功课,撒谎。欺骗。逃避责任等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同样也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他们会用恰当的敦促,鼓励和表扬,必要的警告和责备,巧妙引导孩子的发展。当孩子面临痛苦了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的与孩子共同去经受痛苦,而且孩子也能即时未必流露出感激之情,也能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会觉得,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坏事。我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沐浴着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内心清楚父母爱着自己,会更珍惜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当人觉得自己有价值,就会采取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例如我们认为自己很有价值,也会认为我们的时间很有价值,也就更善用时间。
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需要保持平衡。要让心智成熟,要在需要,目标,责任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放弃人生某样东西会带来痛苦,很多人不愿意放弃,是因为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小规模的放弃,如放弃速度,放弃发怒等不会带来太大痛苦,但放弃固有的任何。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因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痛苦可想而知,然而人是需要大规模放弃的。
我们能否完全避免或者说把心灵痛苦降低到最低呢,答案即是肯定也是否定,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完全接受痛苦,痛苦在某种意义上就不复存在,通过自律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忍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近尽善尽美。另一方面,世界需要心智成熟的人的能力,他们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类重要决策。在知道一切的转化下做决策,远比一知半解状态下做决策要痛苦的多,文中举的士兵上战场的例子,两名将军各带 1 万名士兵外出作战,在一名将军眼中,士兵只不过是作战工具,在另一名将军眼中,士兵还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是各自家庭的一分子。哪位将军更容易做出决策呢,显然是前者,因为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经历的痛苦。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2.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更加成熟。
关于恋爱的本质,人们容易把坠入情网当做是爱,我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原始的性冲动,坠入爱网不会持续很久,不管对方是谁,我们早晚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如同鲜艳的花朵,势必枯萎凋零。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崩塌,是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二为一。我们突然冲破了自我界限的牢笼,情感像决堤的洪流,于是寂寞消失了。我们和爱人结合在了一起。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让我们体验到了童年时期无所不能的快感!强大有力可以征服一切,但这种感觉是虚幻的,与现实脱节。残酷的现实的琐碎和难题击溃爱情之梦,让我们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恢复成不同的个体。
对爱还有一种误解,就是把依赖当成爱,依赖性过强的人,总是把失去伴侣的支持当做恐怖的事。唯有学会独立。体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组建美满的家庭,婚姻关系更长久。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体现关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在大部分倾听中。我们扮演的是给予者而不是接受者。作为父母,现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作为父母。为什么要倾听孩子呢,第一,孩子会感受到爱和尊重,感受到自己有价值,会更自尊自爱,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更愿意表达。同样,孩子认为你觉得他是出色的人,更愿意给予你尊重。第三,父母越愿意听,越能从重复,结巴中意识到孩子能够说出有价值的东西,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当然越愿意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
爱意味着我们要拓展自我界限。进入陌生的领域,通过与陌生事物的接触,会让我们产生恐惧。因此,心智的成熟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关于爱和独立,如果不把对方看成独立的个体,无视别人的自由和独立,恐怕就是自恋,自恋的人无视对方,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延伸,不考虑对方感受。青春期的孩子说父母严格教育并非真正的关心,而是担心名声受到影响,在婚姻中,男人的婚姻出现问题在于只想着攀登,对大本营却很少经营,女性的婚姻出现问题,往往在于女人婚后把大本营当成了人生顶峰,丈夫的一切努力不仅无关紧要,还让她们产生敌意,夫妻双方只有保持对立。保持各自的特性和情操。而不是“合二为一”,才能婚姻幸福美满。
3.信仰与世界观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因素。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科学家之所以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掉,一个重要原因是患了管窥症,没有看见那个婴儿。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事物,就会感到身边处处有奇迹。
4.恩典
回顾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千钧一发”的时刻,带给你各种神奇体验,你险些发生意外事故的次数是实际发生的好几倍,你会意识到,可能对意外事件有特殊的抵抗力,而不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个原本可能成为牺牲品的人,竟然在交通事故中,从被撞的破烂的车里毫无发伤的走了出来。当我们试图解释偶然事件时,传统观念已经不起作用,同步性的概念可能帮助更好的解释。车辆通过变形适应乘客的身体(事件A),与乘客的身体自动适应了车辆的变形(事件B)同步发生,乘客得以活命,而不是其中一方运气好。同步原理并不能解释奇迹本身,只能告诉我们,奇迹本身只是平凡事件,只不过它们与特殊的时机巧妙配合,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所谓恩典,就是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者令人喜爱的事物的天赋和能力,恩典是每个人都能触及的,只不过有的人不懂得把握,坐等机会的消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恩典的存在,他们对类似的好运不以为然,以为不值得小题大做,也就从未“意外”发生过令人惊喜的事物。上述解释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心智成熟会受到某种意识之外的力量的帮助。
要想获得心智成熟,要拒绝懒惰,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我们的潜意识里蕴含着非凡的知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我们获得一项真理,得到一种启示,只不过是重新认识潜意识,我们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意识抗拒潜意识智慧的结果,潜意识想给它治疗,意识就会与之发生冲突。
心灵汲取到足够强大的力量,固然愉快。但也会使人恐惧,一个人知道的越多,越难采取行动。知道的越多,越有可能预测到后果,考虑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难行动,所谓心灵的成长,不单要意识到各种可能性,随着认知的扩大,还需要具备当机立断的能力。心灵力量的不断积聚,还会产生孤独感, 他们可能没有跟自己处境和感受相同的人,以便容许自己释放压力,发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