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操心的父母,正在制造逃离家庭的孩子,青岛青少年心理咨询来解惑

    很多父母没意识到,自己攥着“为孩子好”的初衷,却用“过度操心”织了一张网。可能家长还不自知,但追着喂饭、书包替孩子收拾、选兴趣班替孩子拿主意,连孩子跟同学吵架,都要冲上去替他解决...都足够说明问题了。可越这样,孩子反而越想躲:放学磨磨蹭蹭不想回家,宁愿在外面待着;有心事也不跟爸妈说,宁愿憋在心里;甚至长大后填志愿、找工作,都想往离家里远的地方去。

    家长真别怪孩子不懂事,因为从心理学的“心理边界”理论来看,过度操心本质是父母越过了孩子的边界,把孩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建立自我:比如两岁时会说“我的玩具”,五岁时想自己系鞋带,十岁时想自己安排周末时间。这些都是他们在试着“掌控自己的人生”,可父母的频繁操心会打破这种尝试:“你系不好,我来帮你”、“你安排不好,听我的准没错”。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我自己做不了主,说了也没用”,慢慢就不想再争取,甚至想“离爸妈远一点,或许就能自己说了算”。

    更关键的是,过度操心会让孩子觉得“家不是放松的地方,是被管控的地方,充满了紧张气息”。比如孩子写作业,父母一会儿过来递水果,一会儿提醒坐姿不对,一会儿又说这道题不该错;孩子想跟朋友出去玩,父母要问清“跟谁去、去哪、几点回”,回来还要追问“玩了什么、有没有吵架”。这些看似“关心”的举动,其实都在传递“我不放心你,你需要我盯着”的信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连呼吸都觉得紧张,自然会想逃离。就像人在拥挤的房间里待久了,会想推开窗透透气一样。

    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接触“逃离家庭”的孩子比较多,他们说的最多的不是爸妈不好,而是爸妈太累了,累到要管自己的每一件事,累到自己连一点犯错的机会都没有。有个孩子说,自己哪怕不小心打翻了牛奶,第一反应不是道歉,是怕爸妈说“跟你说了多少遍,拿稳点”;有个孩子填志愿时选了距离远的外地学校,不是不喜欢家乡,是想试试不用每天被问“作业写了吗”的日子。这些孩子不是不爱家,是不爱“被过度操心包裹的家”。

    其实很理解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把路铺平,而是给孩子留一块自己的地方。比如孩子收拾书包,哪怕他漏带了课本,也不用怪他,让他自己承担“上课没课本”的后果。大概率下次他自然会记得检查;孩子选兴趣班,哪怕你觉得画画不如钢琴实用,也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喜欢画画呀”,而不是直接替他决定;孩子跟朋友吵架,哪怕你觉得“是孩子受了委屈”,也可以先听他说“你们到底怎么了”,而不是马上冲去找对方家长。

    还可以试着“把问题还给孩子”。比如孩子说“作业太多写不完”,不用马上帮他想“怎么分配时间”,可以问他“你觉得先写哪科会好一点”;孩子说“跟同学闹矛盾了”,不用马上教他该怎么说,可以问他“你想怎么解决呢”。当孩子觉得“我的问题我能做主”,他对家的抵触会少很多,也不会总想着逃离。

    要是你发现孩子已经开始跟你严重疏离,比如放学不按时回家、跟你说话越来越少,也不用着急。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咨询师会帮你和孩子一起“重新找到相处的节奏”,很多家庭在咨询后会发现,原来父母少操一点心,孩子反而更愿意跟家里亲近;父母多给一点信任,孩子反而更不想逃离。

    最后想跟父母们说:家应该是孩子“想回来”的地方,不是 “想逃离” 的地方。过度操心不是“爱”,是用爱把孩子推远。你不用替孩子挡住所有风雨,因为他需要自己学会撑伞;你也不用替孩子规划所有路,因为他需要自己走出方向。当你愿意松松手,孩子反而会慢慢靠近。因为他知道,家里有信任、有自由、有他想珍惜的温暖。要是过程中觉得难,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会陪着你,一起把家变成孩子“不想离开”的地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