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渊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应该取螺丝钉理论和自然主义教育观两种观点是中间,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必须建立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必须与学生对话打成共识,促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呢?以下是我整理魏智渊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关于自我教育的方法。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迫切需要自我肯定,急于显示自己的力量。教师的任务是提供丰富多彩的途径,让少年了解和显现自己的力量与才干,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士中学中学是组织众多的兴趣小组,用劳动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
在组织学生展开活动课时,那些平时课堂上表现懒洋洋的同学,也会一改以前的风格,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比如,上次我组织学生爬山赏花读诗。我们班有一个因身材高而肥平时表现另类,同学都有一些歧视她的女同学张阜忆,她对那次活动念念不忘,还在考试作文中表白她因为那次的经历,突然喜欢上了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学科。她的那篇作文也因为富有真情实感,被评为优秀。一次爬山的经历,改变了张阜忆学习语文态度,挖掘出她在学习方面的才干,相信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慢慢觉醒,树立自信心。
除了在劳动或活动中获得自尊感和荣誉感,阅读也是少年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阅读传记类作品。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里,阅读就是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培养写作能力。这其实是非常狭隘的认识。阅读最重要的作用是刺激学生思考自我与人生。他们在阅读那些伟大人物和卓越人物的故事时,会关照自己,与作品产生共鸣,把那些伟大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构建道德观念。在反复阅读反复重建中,形成道德信念。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提供了好几部帮助学生建立道德信念的名著。比如,学生非常喜欢的《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老人与海》等等。只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爱好、习惯等适当进行引导。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闲暇的问题,即要让学生自我教育,必须有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
前几年我们学校流行讽刺家长和老师的一个公式:“5+2=0”。意思是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由老师管着,周末回到家,两天休息时间完全放任自流,结果就是周内的学习功亏一篑。当然,这个模式可能太过绝对,但也不无反应出学校和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学校,老师的管理或许严厉,学生完全失去了自由探索的时间,一旦到了周末,就是放飞自我的时间。教与学的割裂,校内与现在的割裂,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形成巨大的阻碍。
今天在九年级教室在,看到冲刺中考的条幅“九年寒窗苦读,一朝中考决胜”“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好像中考就是人生要达到的目标。事实上,我们教室应该给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激发他们追求更好更好;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也要鼓励他们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