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90后农村出身的我,小学初中时压根没玩过手机。
到了高中,虽然有了手机都是放在宿舍,学校明令禁止带手机进教室,老师一旦发现会直接没收甚至摔烂。
身边很多同学直到上了大学,才拥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机。
如今这几年,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他们学着大人的模样,手机不离手。
为了玩手机,他们偷偷把手机带到教室,为了玩手机,他们开始厌学、逃课,甚至直接辍学。
在农村,有多少孩子正被手机悄然毁掉人生?
1、陪伴的缺失:留守儿童与手机的无奈绑定
农村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有些家长为了能随时和孩子联系,就给孩子买了手机。
爷爷奶奶要么是溺爱孩子,要么是实在管不了,就任由孩子天天抱着手机玩,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我的表哥和表嫂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的儿子小石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
小石原本乖巧听话,成绩优异,是大家称赞的好孩子。
上了初中后,他看到同学们都有手机,也用压岁钱买了一部。表哥表嫂觉得他成绩不错,就没有阻止。
起初他只是听听歌、玩玩游戏,后来不知道从哪里学的,迷上了看小说、抽烟。
高一才上了一学期就开始频繁逃学,好不容易哄他回校读书,没上几天又逃学。后来干脆把行李搬回家,不上学了。
怎么劝都不听,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晚上刷视频看小说,白天睡觉,房间像垃圾场,头发长了也不去剪,一年多了基本没出门。
像小石这样的案例,在农村屡见不鲜。
有部分家长为了弥补陪伴的缺失,在家安装了监控,通过监控、电话、微信等通讯工具实时和孩子及其老师沟通,但效果甚微。
我有个朋友,通过实时监控、线上沟通监督女儿。
小学时还管用,到了初中,整个人就变了,成绩差,爱撒谎。
在学校调皮捣蛋,和老师唱反调,每周都装病请假,回家在监控盲区偷奶奶的手机玩,不给玩就偷奶奶的钱买手机。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没办法陪伴孩子成长,这种陪伴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足,进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轨迹。
《2024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约为1.85亿,未成年人用网呈现低龄化趋势。
其中,55.2%的青少年日均上网不超过1小时,但仍有约13.6%的青少年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
在农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对孩子陪伴的空白,却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2、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困境
农村孩子厌学、辍学,不仅仅是留守儿童的问题。
很多在家带娃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教育孩子没方法,被闹烦了就给玩手机,好像安慰奶嘴一样。
这种做法看似能暂时解决问题,却为孩子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青春期孩子独立意识强,好奇心重,网络虽然能一时解压,但沉迷会荒废精神。
有的孩子甚至借上网课、做作业之名欺骗家长,长时间占用手机,导致思想三观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冲击。
调查显示,当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管教严格时,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会更加认真,学校老师也会相应地给予更多关注。
反之,一旦家长的监护力度下降,孩子就容易出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目的不清甚至厌学的情况。
农村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人力与物力资源匮乏,一个班主任往往要管理几十个学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许多家长自顾不暇,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迷失方向。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失控不加节制的放纵才是魔鬼。
上次回老家,跟村里的长辈聊天,她说她儿子和村里同龄的几个孩子,每到周末从早上开始抱手机打游戏一直到晚上,看着都着急。
于是,她给自己儿子制定了规则,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玩手机20-30分钟,而且要看完成率决定。
剩下不玩手机的时间就做画画或者打羽毛球,偶尔去田边的马路散步,休假时间就带孩子出去玩。
她感叹,只要父母用心去管,孩子的情况会好很多。否则,孩子很容易跟着邻居的孩子一起沉迷。
有人说不仅农村,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沉迷于手机,但残酷的现实是,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好,游戏也打得很好。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即使被手机“废掉”,还有很多种好好生活的选择。
而农村孩子,除了读书,走出村庄,好像再没有更多出路。
3、社会环境:手机成瘾背后的社会困境
毁掉一代孩子的,从来不是某一样东西,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的交织。
如今,手机成了我们生活里离不开的东西。大人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手机,孩子学习打卡也得用手机。
这种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不仅改变了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也对孩子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人会说,70后去录像厅,80后玩游戏机,90后去网吧,也没见得就毁了人生,怎么到了00后10后就说手机毁了人生。
过去玩游戏机和玩网络游戏的人数和时间,都无法与现在相比。
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电子鸦片”,男女老少除了睡觉手机不离手。
过去的农村,孩子们放学后会在村子里跑来跑去,玩各种游戏,像弹玻璃球、跳橡皮筋、玩泥巴、捉迷藏、去河里捞鱼上山爬树摘果子,是最常玩的游戏。
现在回老家出门散步看不到小孩,建设的娱乐设施都生锈了长草了,压根没有小孩子在玩,他们都在家抱着手机玩乐。
哪怕孩子们在一起,也是沉迷游戏、短视频,被直播引诱,被社交绑架,直到失控沉迷,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往日的朝气。
很多孩子满嘴烂梗,学着低级玩笑,讨论低俗话题,甚至跟着网络模仿着流氓一般的做派,以为这样很酷,陷入到低级的乐趣中。
父母虽然努力防止孩子沉迷手机,但往往力不从心。除非24小时无死角监督,否则很难控制想玩手机的孩子,而这种过度监督又会破坏亲子关系。
相比之下,城市孩子大多参与文体活动或兴趣班,还有家长的陪伴,玩手机相对节制。
不要说孩子,连成年人、老人也无法控制自己玩手机。
社会似乎有意让大众失去独立思考能力,资本通过娱乐大众来麻醉人们。
我们的生产结构确实需要大量流水线上机械重复动作的青年,而参加硅谷科技夏令营等高端科技活动的只属于金字塔尖的那一小部分。
手机等娱乐工具,成了麻醉这些流水线工人的“电子鸦片”。
总结
在这个手机和互联网盛行的社会,价值观受到网络不良风气的冲击,大人觉得努力没用不如躺平,孩子觉得读书不如当网红。
多年以后,他们会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中,从事底层的工作。
他们也会有孩子,但因为上学户口等一系列问题,孩子还是只能留守在农村,每天靠玩手机消遣时光,重复上一辈人的命运……
这些父母早已对孩子的淘汰、分流习以为常,却未曾想过“寒门难出贵子”背后隐藏的深层缘由。
越是普通的家庭,父母越不能让孩子深陷时代的陷阱而无法自拔。
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不要简单地给他们一部手机就了事。
哪怕再忙,多一点陪伴,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监督,多一点教育……不要让手机毁掉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