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鼻子一酸。
虽然,“桐下读吧”的十二周年庆典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近3个月,虽然,我还欠着它这个十二周年的纪念会,但我还是在想着如何来实现它,因为有些句号,是需要自己来画的。
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书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02
整个暑假,我第一次没有在桐下读吧发布暑期读书分享事宜,是不是心理已经有一种投射:它必定走向分离。
2014年的6月,我和宁发起的桐下读吧,在我们的感召下(有些大言不惭),也在跌跌撞撞中,走过了整整十二年。这十二年,应该一共组织了200多场读书会(包括线上),近40本书,不完全统计有近80名老师参加过桐下读吧。
而现在,来来往往,我们这个松散组织的群里还留下了十二人。
十二人,十二周年,是一种轮回,还是一种巧合?
03
这个单纯的自发的民间读书组织,如果要用KPI来评价的话,还是可以量化的:这十二年间,从桐下读吧里走出了两位正校级,四位副校级,一篇读吧成果发表(此处有掌声)。
当然了,这是非常功利的评价,我也知道这些校级干部并不是“桐下读吧”培养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桐下读吧就是神组织了)。我想说的是:凡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都是愿意读书的人。
虽然还有很多成员至今还是一线普通教师,但我更会因为他们还保留着阅读这一习惯暗自喜悦。
最近一年,每当我们顶着午饭后的瞌睡,牺牲掉午休时间来分享时,在书中浸润一个中午的时光时,我知道是那是因为受了文字的魅惑。因为能将阅读排在第一位的人,都是可结交之人。
04
我需要对大家一个交代,它来的时候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去的时候也应该有这样的仪式。
你们说:
——我入群两年,非常感谢您的带领和督促,让我逐渐能沉下心来读书,暑假我还看了两本书,尽管不是学科上的专业书籍,想着开学说不定您会让我们分享假期的阅读。虽然现在我的写作能力仍有不足,但这段时光让我收获的远不止于此,更多的是思考的习惯和内心的成长,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也处理得更加细致。
——读书会作用虽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意义重大且深远!
——我虽然最后进来,参加的时间是这里面最短的,自己也是个妥妥的写作差生,但是我觉得这里给了我表达自己的勇气,是我接触阅读与写作开始的地方,这就像是欧老师给我工作之外的一个小礼物。
……
且等一个秋高气爽的天气,我们寻一处幽静之地,喝茶,漫谈书事,与人生。
05
感谢那些曾经加入过“桐下读吧”的人儿们,是你们让我知道了坚持的意义;
感谢学校的领导们,给予“桐下读吧”的大力支持,让我不断探寻阅读的意义;
感谢那些曾经公益资助过“桐下读吧”周年庆的朋友们,虽然是我们承载了你们的梦想,才让你们愿意有这样的善举;
感谢专门为“桐下读吧”定制的阳台遮阳伞的人儿,虽然后来没有机会去用这把伞,但或许某一日,那把伞下会聚着一群寻找幸福的人。
以书为媒,我们得以走过这一程。
虽然,可能世上或许再无“桐下读吧”,但我相信,“桐下读吧”永远是每一个参与的人心里温暖的所在。
阅读永恒,读吧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