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穿着时髦,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和生趣的蛤蟆先生,不知怎么,突然整个人都变得不好了。
他不洗澡、不换衣服,以前总爱抹一点儿高档古龙香水的他,现在身上竟然有些臭烘烘。
在好朋友河鼠、鼹鼠,以及獾的一力促成下,蛤蟆先生来到了苍鹭先生的心理咨询室。
见面伊始,苍鹭先生就很不客气地指出,蛤蟆的咨询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了取悦那三位朋友,因而拒绝蛤蟆的咨询。
在苍鹭毫不留情的逼迫下,蛤蟆第一次意识到,他必须“自己”为“自己”的咨询负责。
于是,他终于对苍鹭说出“我愿意与你合作”这句话,从而打开了和苍鹭之间的咨询大门。
第二次来做咨询。
苍鹭请蛤蟆为自己的感受打分,从1到10,分数越低代表感觉越糟糕。
在这个“情绪温度计”上,蛤蟆为自己在1和2之间做了记号,并向苍鹭倾诉,自我感觉没有价值,一事无成。
他说起自己从监狱里出来后的种种经历,他的朋友们对他的指责、谩骂,还有獾那种气势汹汹,严厉的样子,都令蛤蟆想起童年时对自己要求严苛的父亲。
听完了蛤蟆的讲述,苍鹭问蛤蟆,当时的感受。
蛤蟆思索后,发现那时的自己感觉像个孩子,在遭受父亲的责骂。
苍鹭引导蛤蟆,发现这种“儿童自我状态”,并告诉蛤蟆,这只是一个人的状态,并没有好坏之分。
第二次咨询结束。
第三次咨询。
这一次,苍鹭向蛤蟆解释了“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每个人童年的残留遗迹搭建而成,包含了每个人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刚出生的婴儿,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会逐渐发展成为某种行为模式,融入我们自身,定义一生的行为。当某些特定清醒激发它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动做出反应。
蛤蟆这次理解了苍鹭的话,并发现自己经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下。
而后,苍鹭又进一步解释,“儿童自我状态”的两种类型——自然型儿童和适应性儿童。
这是第三次咨询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第四次咨询。
在第三次咨询后,蛤蟆重拾了遗忘许久的童年往事,他在家庭相册中,难过地发现,自己极少是照片中的主角。
来到苍鹭的咨询室,苍鹭引导蛤蟆回忆,童年对蛤蟆影响最大的人。
蛤蟆回想起严厉而正直的父亲,一个眼神就足以让蛤蟆噤若寒蝉。
而蛤蟆的母亲,因为受制于父亲,也只是偶尔会拥抱蛤蟆,并且永远把蛤蟆当作小孩子看待。
这些都让蛤蟆倍感困扰。
但蛤蟆从不会做出反抗,甚至连愤怒都不曾表现出。
苍鹭问蛤蟆,如果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会怎么办?
蛤蟆思索后回答,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是的,这就是蛤蟆先生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取悦父母,成为一个适应性儿童。
第四次咨询的内容大体如此。
下面是第五次咨询。
这一次的“情绪温度计”上,蛤蟆为自己打分在了5和6之间,他认为自己比之前开心一点儿了,睡眠好些了,并且多了一些做事情的兴趣。
于是,在苍鹭的启发下,蛤蟆又开始继续回忆自己对于父母的应对。
当面对父母这样仁慈的独裁者,而自己又完全依赖他们、爱着他们,小蛤蟆会怎么做呢?
苍鹭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蛤蟆并不认可这个答案,在他看来,这是不可能的。
于是苍鹭一步步说明,不带攻击性的发火是如何如同一点一点松开煤气罐阀门,让变热变烫的罐内气体一点点,不露痕迹地悄悄泄去。
而对于蛤蟆来说,这种方式就是,怄气。
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苍鹭同时对蛤蟆指出,所有行为策略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免受危害。成年人的怄气让人尴尬,并且也是暗示别人,自己是个失败者。
这一结论让蛤蟆很down,感觉自己活了大半辈子却始终像个loser。
他急急想要知道自己能做点儿什么改变现状,成为一个成年人。
而苍鹭却告诉他,这将是下一次咨询的谈话内容。
至此,第五次咨询告一段落。
第六次咨询前,发生了一件事。
蛤蟆一向怵头的獾不请自来,原来是想说服蛤蟆放弃校董的位子,把它让给獾。
一贯强势的獾试图当时就让蛤蟆写下辞去校董的信,已经开始自我觉醒的蛤蟆,第一次小声反抗了獾的提议——“我可能需要一两天的时间考虑一下”。
尽管蛤蟆在獾走后气力全消,瘫软在沙发上,但他终是迈出了这第一步。
第六次咨询如期而至。
蛤蟆垂头丧气,他把獾的造访和目的告诉了苍鹭。
苍鹭丝毫没有转弯抹角,他一针见血指出,蛤蟆一直在玩一种叫做“可怜弱小的我呀”的游戏。这个游戏里,蛤蟆偷偷或是无意识地配合了对方,给自己制造不快,而后,输了的人才是游戏的赢家。
蛤蟆对这一结论非常抵触,和苍鹭争辩起来。而后苍鹭转移话题,和蛤蟆一起讨论,獾在到访蛤蟆时的状态——“父母自我状态”。
獾对蛤蟆说的话几乎都是挑剔、评头论足,这让可怜的蛤蟆总是想起自己那挑剔的父亲,甚至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是个罪人。
苍鹭反问蛤蟆:“所以你在审判谁?”
面对这个尖锐甚至有些残忍的问题,蛤蟆沉默了许久,终于说出“我在审判我自己”。
于是苍鹭说出了我认为全书中最最经典的一句话——“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