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冰台】

虽然每年都回老家,每年也过除夕,全家也团聚一堂,也一起看春晚,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虽然窗外也有鞭炮声,也有忽闪忽闪的焰火飞过,但总觉得有点落寞,没有记忆中的那股浓浓的年味。
在我的记忆深处,老家农村的年味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充满了热烈与温情。那时,每到腊月,村子里就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年味的前奏,是人们对旧年的告别和对新年的殷切期盼。
小时候,才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大人们会精心挑选一块良辰吉日(一般是周末,希望是个大晴天),进行一场庄重的“掸尘”仪式。全家老小齐上阵,将屋里屋外彻底清扫一遍,扫去一年的灰尘与晦气。孩子们则在一旁兴奋地跑来跑去,帮着递抹布、拿扫帚,虽然干不了多少活儿,但那股子积极劲儿,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清扫完毕后,整个屋子焕然一新,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清新了许多,让人满心欢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接着,便是准备年货的重要环节。镇上的集市变得格外热闹,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五颜六色的糖果、香甜可口的糕点、新鲜的肉类和蔬菜,还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年画、春联。大人们穿梭在集市中,精心挑选着年货,一边和摊主讨价还价,一边和熟人热情地打招呼。孩子们则跟在大人身后,眼睛紧紧盯着那些诱人的零食,时不时地撒个娇,央求大人给自己买上一些。集市上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热闹非凡的过年交响曲。
除夕那天,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最欢乐的日子。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夜饭。厨房里,大人们忙着洗菜、切菜、炒菜,各种食材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孩子们则在院子里玩耍,放着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共享丰盛的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有象征着团圆的饺子、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代表着吉祥如意的鸡……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当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起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燃放烟花炮竹,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村庄,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田。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老家农村的年味渐渐淡了。曾经热闹非凡的集市,如今变得冷冷清清。摊位上的商品虽然依旧琳琅满目,但购买的人却寥寥无几。很多人选择在网上购买年货,既方便又快捷,却少了那份在集市上挑选年货的乐趣。“掸尘”仪式也变得简单随意,不再像以前那样隆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过年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假期,没有了往日的期待和热情。
除夕那天,虽然一家人还是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但气氛却大不如前。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放鞭炮、玩耍,而是低头玩手机、玩游戏。大人们则在一旁默默地吃饭,偶尔聊上几句,话题也大多围绕着工作、生活的压力。春节联欢晚会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背景音,不再像以前那样全神贯注地观看。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村子里也没有了往日的沸腾,只有零星的鞭炮声响起,显得格外冷清。
老家农村的年味淡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过年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然而,春节已经申遗成功,期待年味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国人的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份情感,传承和弘扬传统的过年习俗,让农村的年味重新浓起来。
2025.1.30
沪上 老家
大年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