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家长最不愿意的事情发生了:神兽归笼,在家上网课!
育儿难题再度摆上桌面。这两天,传统操作,每天给娃布置任务,罗列出老师和个性化的安排,让娃依次完成,自行打勾,晚上全面检查完成情况。昨晚,检查作业时,矛盾全面大爆发,大家生气焦躁,全家鸡飞狗跳,事后反思,如此操作,问题实在太多:
一是,非自主,不是“我想要”。娃自己应该做的功课,由于父母全面掌控,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观上演变成了父母的要求,为父母而做。
二是,行动上,想方设法偷懒。既然自己不想,主要应付父母,娃的行动力自然大打折扣,心思也就不用在功课上,怎么快速交差怎么来,错误百出,字迹潦草,质量一塌糊涂,看得人气血上涌!
三是,费心检查,根本无用。由于双方位置没摆对,检查过程变成了讨价还价,强词夺理,娃被教训,很不服气,训狠了,伤心掉眼泪,而我们每每被气的够呛!既伤感情又伤身体,家庭氛围大受影响。
四是,付出了精力,根本是无用功。仔细想来,七辛八苦,这样管和不管,效果差不多。
今天再度温习了《自驱型成长》,父母掌控得越多,娃能力越弱,责任心越差。从今天起,彻底改变养育模式。
一是,无条件的爱。愿意为学习提供帮助。每天打印老师的进度要求,自行安排,但父母每天不再检查,但会问是否需要帮助,如题目要否讲解,有什么困难等。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
二是确立边界。学习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负责任,现在偷的懒,将来总会跳出来惩罚自己!
三是帮助娃确立目标,安排计划,琢磨技巧。想清楚要什么?学习过程是需要吃苦的,找到体会学习中的乐趣。用心投入,研究窍门。
可能会一塌糊涂,但娃总要自己成长。书中将娃自主成长,构建脑回路,上升到了科学高度。
以下摘自《自驱型成长》
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但往往忽略了更基本的目标: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倘若父母比他们的孩子还要用劲,那他们的孩子只会每况愈下,而非逐渐变强。如果你的孩子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所花费掉的所有能量里,有95%都来自你的付出,那你就只给孩子剩下5%的努力空间了。如果你感到沮丧或焦虑,于是增加了更多“筹码”,甚至进一步占据了98%的能量,把一切牢牢掌控在手中,那么你的孩子对此所能做出的反应,也就只能是再退一步,只做出2%的努力。
约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他请了一个家教、一个治疗师,还有一个专门的学校辅导员,他们会定期与约拿的父母沟通,探讨他没完成的那些作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拿自己就跟没事儿人一样。
这种适得其反的推动力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在能量分配的比例发生变化时,才会随之改善,而这种变化经常发生在父母彻底愤怒的时候:“我受不了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父母与约拿沟通后约定,他要对自己的作业负责,父母也不再会强求他顺从,而是给他预留更多的空间。比尔还希望约拿的父母能够理解,哪怕孩子自己的决定有时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明智,他们也没必要一直对孩子展现出否定的态度。他们可以也应该更多地跟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地放松下来,毕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必要强调情况有多么严重。
权威型养育(authoritative parenting)。要达成这种养育模式,需要的是支持,而非控制。权威的家长希望能与他们的孩子多多地合作做事,因为他们对孩子不仅有喜欢,更有尊重,并且也希望孩子能从他自己的经历中学到东西。
这种教养风格强调自我导向和成熟的价值观,而非一味地顺从。通过这种养育风格,家长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为了助你成功,我将尽我所能,但我绝不会试着强迫你做什么,我说到做到。”
他妈妈不再一个劲儿地问:“你今晚还有家庭作业要做吗?”而是开始说:“今晚你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吗?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时间。
纵然如此,约拿的父母还跟约拿进一步表达:“我们不愿意看到你的事儿最终变成了我们的事儿——因为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们可是把你给害了。”
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用的。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当然,激活前额皮质的过程有时是挺痛苦的(可不仅仅是看着痛苦)。但有句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咱们不妨换一种说法来阐述,有一个著名的模型,它将胜任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1:无意识地无能。阶段2:有意识地无能。阶段3:有意识地胜任。阶段4:不自觉地胜任。
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你不应该缺席,而应该站在孩子身后,一直提供支持和指导。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那些唠叨、争论、一遍遍提醒的效果远不如一句“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