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教孩子?孔子这样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论语》一书广为流传,从上层的阶级到社会最底层都有牵涉,被后世定为“四书”之首,是儒家弟子必读的经典大作。自“五四”以后,我国开展新文化运动,一度对儒家经典不屑一顾,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翻开《论语》这部著作时,会惊讶的发现,2000的多年前的孔子对弟子的一些教育方法居然也适用于今天。因此我也斗胆将《论语》中涉及 的教育观点与自己的见解相结合,运用到目前的实际生活中来,并且用文字做以记录,供日后所用。
《论语》的开篇是“学而”,其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原话可谓开字名义,阐明了孔子对政治学的观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而并非是学习,而是了解新的知识,学习新的观点,重点是“实习之”作何理解?有太多的大贤大儒之人对此做出了诸多不同的见解,但是,我比较认同的是南怀瑾的观点:“学到了新的知识,并时常加以运用,这不是很快乐吗?”我之所以认同,也是与自身的经历相关,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数学的加减乘除,也遇到过算不对,经常出错的境地,加之作业较多,经常为此苦恼,这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厌恶,但是,我的母亲很厉害呀,她从不逼着我做作业,而是循循善诱,故意让我帮她算一算她今天买菜的账,让我在实践中学会算题,感受到实践运用的快乐,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对学习的恐惧。回头想想,我的母亲不正是让我“学而时习吗?”我想这是其中蕴含了一个心理因素,咱们平常人,特别是小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如果能得到父母甚至是老师的夸奖,那对于他的学习和成长是有很大的益处的,相反的,如果是运用自己的所学帮助父母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那这样不是更有成就感吗?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深有感触。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给孩子多一点这样的机会,并且不吝夸赞,这样不仅会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回忆,也会给他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这样他以后也会将这段经历分享给他的孩子。
再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似乎很好理解,有好朋友从远方来,感到很高兴,这句话搁到现在来讲也是如此,但是将它放在开篇,其实际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孔子那个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传播速度缓慢,不能与现在相比较,任何的信息和风吹草动都要靠人来传播,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字,《广雅》里“朋”的意思是“比”也,“共”也,其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同类人、志同道合”的意思,那么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那必然是开心的,愉悦的吧。这样理解似乎很和逻辑,又提现了孔子好学的一面。另一方面,这里的“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文化这个领域,这个我们后面再详细解释。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知”可当“知道、智慧”讲,对于一个老师来讲,如果一个学生甚是愚钝,你讲好几遍,他还是懵懂的状态,这时,你作何感想?再比如说,你和一个朋友谈事情,谈了很久,他都搭不上话,你说的观点,你陈述的事情,他都无法理解甚至是明白,你会生气吗?这时候,孔子就体现了非凡的智慧“人不知而不愠”不愠就是大智慧。在孔子这个时代“君子”是比较高的称谓了,但是较今天,君子这个词就变得比较泛泛了,但是其实际的意思都是相通的,比如在今天,“君子”这个词,就可以用于形容“师长”,在面对愚钝的学生时,永远都是和颜悦色,不愠不火,这就是对“君子”最好的诠释。
讲到现在,我们就对孔子开篇这段话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其意思是“学到了新的知识,时常加以运用,会感到很愉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带来了我感兴趣的信息,让我很愉快,当我遇到了一个愚钝的学生,我并不感到生气,这样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了吧”。再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第一句:学以致用;第二句:对新知识的渴望;第三句:诲人不倦。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一窥孔子教育理念的冰山一角。
对于学生来讲,要好学,要学以致用;对老师来讲,要诲人不倦、不愠不火,讲到这里,我们不仅感慨孔子的伟大,对教育的深刻认识,真是不枉后世对其的膜拜。
我们又回到教育孩子这个话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上所述,不只是学生和老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孩子,如果有机会,我会继续读《论语》,学习其中与教育相关的理论,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也希望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