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为何大家只喜欢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二萧”部的七绝,格律严谨。

《秋词二首》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时期。其时诗人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却因为改革失败从中央被一撸到底。刘禹锡被称作“诗豪”,除了文字侠气流溢之外,性格中倔强、坚持、永不言败的特点极为突出。在朗州十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

这样一位有顶层权力集团经历,因为“八司马事件”被下放朗州的青年官员,心性自然是高傲的,视世间蝇营狗苟为碌碌,文字表现除了豪放之外,更多的就是保持与世俗观点的相左——以证明个人思维的独立性,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性格本质。

换句话说,就是个“杠精”。

但是刘禹锡的抬杠是负责任的,是以自己的前途、官声来作抵押的,并非无内涵抬杠。像第一次召回京都,在去看桃花的时候写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因此再次得罪权贵,又贬官十多年。

谁知道二十三年后再次起复,他死性不改,又跑到玄都观,写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句子里满满都是对当年整自己的人不服气,并有些终于熬死对手的得意。

刘禹锡的诗文其他方面贡献是远超这些性格外露作品的。毕竟如果只有这样一些特立独行,没有文学深基,难免流于肤浅、表面。

但是这些作品的确对构建刘禹锡这个完整的、有特色、异于常人的性格形象是有帮助的,从作品看性格,再从性格了解作品,就能水乳交融,理解透彻。

《秋词二首·其一》历来是被认为励志之作,用来鼓励后读者要换个角度看问题,打开心胸,发现困境中的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一到秋天,文人士子们便开始悲伤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远比春天更好。

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要反对自古以来的写作意象习惯,让后人信服,需要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刘禹锡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让人对他这首作品产生共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首先用“我言”表明诗人态度,这是我的个人感受,我就是和自古以来的看法不同。然后用特殊的景色描写来说明为什么我这么认为。

晴空万里,秋高气爽,这同样是所有人的感受。悲秋固然是天气寒凉、万物凋零的大趋势,但是在季节转换中,同样有大家喜爱的天清气明的感受——这两者并不相悖,只不过用“悲秋”来抒发诗人心中块垒更加方便情感代入,才成为文人千年来常用手段。而快乐、愉悦的感受相对于悲伤、抑郁的情感,在打动人方面显得没有力度,所以往往被忽略了。

这是中国文学长久以来的一个侧重点——讲悲伤、悲哀、悲痛,用这些直击人心的力量来煽动读者的情感,加强读者的代入感,产生共鸣——我们称之为悲剧文学。

实际上快乐一样动人心,可中国文人常常故意忽略这一点,只做悲伤文字的输出。但是太多的厚重感难免让人压抑,所以当刘禹锡一笔荡开悲伤寂寥,写下清丽明快的秋景的时候,就打动了所有感觉相同的人,形成共鸣。

还有 52% 的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2.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