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地?
孙子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解析:
在《孙子兵法》中的《九地篇》中,详细分析九种地形的特点和运用。此处为开篇点题。
知道地形之远近,就能判断是要直走还是迂回。
知道地形的险易,就能审视要用什么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知道地形的广狭,就能知道哪里可以展开兵力,哪里可以一夫当关扼住敌军咽喉。
知道死生的地形,就能判断战势。如果深陷死地,士兵觉得无处可逃,反正都是死,必将抗战到底。
如果险于可逃生之地,士兵为了保命,就容易逃散,而不应战。正如书中所言:“置之死地则兵士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书中举了将领粟裕为例,他打仗被称为“打神仙仗”,每次打战,给人从天而降的感觉。
秘诀之一在于他在打仗前,熟读地图,对地形掌握得滚瓜烂熟。
秘诀之二在于行军,他结合地形,考虑如何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出现正确兵力。
华杉由此总结出:“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
秘诀之三在于宿营。拿破仑曾说:“战场上流再多血,也没有宿营地不卫生对军队的打击更大。”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宿营地,有利于提高士气和战斗力。
由此看来,在打战之前,对地形的了解至关重要。
感悟:
华杉说:“对于战斗而言,交火开打只是最后见分晓的那一步,主要功夫全在诗外。我们的工作不也是一样吗?”
这句话,引起我的深思。想起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今天,是祖国母亲的生日,看着繁荣强盛的国家,不就是靠着一点点努力的功夫嘛?
祖国母亲如此之努力,在诗外做好功夫,在关键时期,展现出国之昌盛。
我们作为祖国母亲的儿女,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怨天怨地,不如在诗外做好功夫,树立牢固的根基,当时机到来了,便能实现自我的抱负,与祖国母亲一块成长。
何谓将?
孙子曰: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解析:
在孙子看来,作为将领,需要拥有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德性,这五德均需具备,缺一不可。
孙子推崇不战而胜,“智”首当其冲。
对于“智”的理解是,杜牧认为,只有拥有智,才能识别权变,才能懂得变通。申包胥认为,假如没有智,就不能知道自己力量的极限,也无法衡量天下之大势。
古文中的“信”,说的是作为将领应该赏罚分明,才能得到下属的信任。
书中在此基础上,对“信“提出独特的观点,那就是“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华杉认为,“信”更多指的是人格魅力。你想要取得下属的信任,可默默为下属付出,下属却不知你为他好,他终归会离你而去,这便不是信。
“仁”指爱人悯物。华杉举了例子说,如果你离开办公室不关电脑,不关空调,甚至不关灯,这也是不仁。
“仁”还包括勤劳,比如,作为领导,与手下同吃同住同劳动。
“仁”还包括爱兵如子。书中举了吴起的故事,士兵脚上长疮化脓,吴起都会埋下头就去用嘴给他们吸。士兵很感动,战死战场心甘情愿。
“勇”指的就是当机立断,勇往直前。一直谋划而不动,那就是没有勇。
“严”指的就是立威,古时经常在出战前,有杀鸡儆猴的做法,树立权威。那些认为自己有靠山,而实质没本领的人,最容易成为被杀的对象。
如何做到智信仁勇严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智,曾国藩也是如此,他每天翻《孙子兵法》,对照五德自省。
在实践中,他补充了廉明二字。他从人心的角度分析,士兵关注的不是领队自身能力有多强,更多关注是的是自己的利益。
他认为如果无法做到“廉明”,不能服众,赏罚又不分明,“智信仁勇严”都是空话,无法落到实处。
“廉”就是,将领自身廉洁,偶尔让下属得到点好处,下属便服你,也愿意跟从你。
“明”就是,要看清下属的表现,谁立了什么功,心知肚明,奖惩准确恰当,下属便心无顾忌,都为你卖命。
华杉认为,做领导不能只是关心事能否推进,更要关注人。
项羽和刘邦就是很好的例子。项羽只关注事,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而刘邦关注的是人,手下冲锋陷阵,而他在一旁观察着,论功行赏,论过处罚。
感悟: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作为领导,重要的是能激发属下的积极性。
如何激发?结合孙子的理论,和曾国藩的实践,便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要做到自身廉洁,但要关心下属的利益,帮助下属获得应有的利益。
第二,对于属下所做的事,心中要有数,要如同明镜般,赏罚分明,这样,才能激发士气。
第三,要苦练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智慧,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放眼大局。
第四,心中时刻牵挂着属下的权益,更重要的是让属下知道你在为他谋利益,让属下信任你。
第五,要有仁爱之心,与属下同甘共苦,让他们感受带你给予的温暖。
第六,要有勇气,遇事敢于果断决策,速战速决。
第七,进入新的职场领域,要树立权威,加大力度处罚损害大局之人,引导正气之风。
想要拥有将领的领导力,需要在实践中摸索,锻炼自己的德性,像曾国藩般,不断修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