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放有度有四个关键词:教师示证、教师辅导、同伴协作、独立表现。整本书无论从篇目的设计、翻译的语言都像一位智者向你娓娓道来。
在学校,你学习了吗?这是第一章的题目。感觉好像是在问:在单位,你工作了吗?
第二章教师示证:目的、示范、出声思考、关注;第三章教师辅导:提问、提示、提供线索;第四章同伴写作:和同伴一起巩固思考;第五章独立表现:应用新知;第六章“扶放有度”支架式教学框架的实施。
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话:当你打算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希望你能与朋友一起分享,并反思一下你是如何学习的。回想下你最擅长做的事情,问问你自己: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到专家水平的?在你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也能看到“扶放有度”支架式教学框架的影子呢?你能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吗?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尝试吧!
如此的一本理论书籍,用教孩子骑自行车时的“帮扶放”来说清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帮扶放”,于生活大部分人都有的生活经验,于教学确实需要大家在过程中、恰当的时候实施帮扶,而且是适度的帮扶。
以上为能一口气看完一本书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最近看到的特殊眼神——渴望得到支持。
儿子刚学习拼音,没有基础,拼得慢,老母亲着急,声音越来越大,手也有开始找东西的欲望,于是,第一次在儿子的眼睛里看到了那样的眼神。猛然间回到好多年以前的那一刻,学生也曾用那样的眼神看着我,那天听课时,也有孩子多次用这样的眼神看着老师,为什么呢?
那时那刻,他们不那么相信自己,像在等待老师的审判,而不是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有效失败。
班上有位学生正在努力尝试解决钢琴指法的问题,而这位老师刚好站在旁边观察着她的表现。重复尝试了几次以后,这位学生望着她说,“如果你是一位好老师,看我努力了这么久就应该马上教我怎么完成这个了。”于是,我这位非常聪明又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研究生这样回复她:“是呀,正是因为我是一名出色的老师,所以才会在你还没想明白之前等你一段时间呀,给足你思考的时间。”当然,她是相当有信心地回复学生的,因为她相信学生完全是可以自己想明白的,果不其然,再尝试了几次后,这位学生成功地做到了。其实仔细地想一想这一问题,不难发现,学生是从自己的体验中学习到了这一知识或技能,而非仅仅是老师“好为人师”的强硬作风。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其实是可以找到答案的。正是脑子处于混乱的那一瞬间,他想到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其实他在摸索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加深了自己对解决方案的思考,同时也加深了对采取解决路径的理解。
这样的有效失败比一次成功给人的印象足足够用一辈子。让时间多飞一会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