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第十九⑨-⑩
⑨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⑩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君子有三变。君子有三种变化,当我们看到一个君子在我们面前,他会呈现出来三种变化,三种状态,我们看看是哪三种变化呢?
望之俨然。我们远远地望上去,他是庄重庄严的样子。无论是站立还是走路,还是他整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庄重和庄严的。
即之也温。当我们接近他的时候,即之也温,即,是接近、有一些接触。比如说当我们接近的时候,可以近看到这个人,当与他交谈的时候,当看清楚他的面貌的时候,都是呈现出来温和的状态。
听其言也厉。厉,是坚定的意思。我们听到对方讲话,他是厉的。不光坚定,而且是正的。无论他的思维、他的言语,他呈现出来的状态,所讲的话,他的每一个心思、每一个行为都是正,并且是坚定的。讲话绝不会吞吐、遮掩、掩饰,没有这样的思维在其中,都是掷地有声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使问到不清楚的事情,不知道的事情,他讲出来的也是非常大方得体的,说这个事情我不知道。知道的事情,柔和坚定,但是充满着正义感。他没有歪的东西,不会有一些杂念,不会有一些邪念,讲出来的话一定是正的,可以众多人听的,并且是经得住考验的。
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从远远的看上去,整个人呈现出来的是否是庄严的样子,别人接近了以后,开始接触,我们是不是温和的样子。当与他人交谈之时,讲话的时候所说的内容,我们整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正能量的、正面的,并且坚定不移的。
我们看看君子的这三种变化,从何而来呢?我们《论语》之前讲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君子平时要自修自重,言、行、貌、好这四个方面。当我们懂得自修自重,看上去才是庄严的样子。别人远观就可以看到我们庄重庄严的样子,那我们就要体会了,这种庄重和庄严是从哪里出来的呢?平时一个人的心念、一个人的思维、一个人所讲的话语,这些都称之为言,也称之为行。貌就是整个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我们自己给别人的感受。好,就是自己的喜好。
比如说一个人远远地看上去,我们的喜好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正在那里下棋;比如说我们正在那里弹琴;比如说我们正在那里读书;比如说我们的行为、站姿、与人讲话交谈时候的样子、所讲的内容,这些都是言行貌好的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一个人要想呈现出来君子风范,是平时点点滴滴从言行貌好的积累。
包括我们自己的心念是什么样子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子的,遇事情是什么样的处理态度,所讲出来的话,我们的站相、坐相。包括我们所有的每一个爱好,它共同组成了一个君子呈现出来的状态。所以别人看到我们呈现出来的样子,取决于我们自修自重以后,所得来的结果和状态。
所以我们不要去说,别人为什么看不起我们,别人为什么不信任我们,别人为什么不认同我们,都是因为自己并没有自修自重。所以我们要懂得反观自省,看看君子呈现出来的样子,哪里我们是有不足的,我们去修正哪里。同时,我们也懂得去观察别人,看别人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可以知道他是否是君子。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这里子夏老师和我们讲了一个观点,“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君子首先要取信于人,才可以去劳烦民众,也就是用、使他人。 我们去使或者去用一个人。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厉,就是损害、折磨的意思。我们来体会这句话。当民众信任我们,就可以使用民众了。如果民众并不信任我们,他就认为我们在折磨他,是损害他。
我们用生活当中的道理来体会这句话。比如说你的员工他是相信你的,他愿意被你使用。如果他是不相信你的,你对他的使用,他就认为你是在损害他。举个例子,你让他加班,看他是否信任于你,如果他是信任的,他就愿意去加班愿意去工作。如果他不信任,你让他加班,这就是在损害他,他会觉得这是在折磨他。
那我们看看和孩子之间是不是这样的。他是相信作为父母的我们,这时候让他做任何事情,他是劳而无怨的。如果不相信,我们让他做事情,他就认为是在强迫他,他自己就会觉得受到了损害。和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和朋友之间有这份情谊在,他是信任我们的,有事情找朋友帮忙劳而无怨,甚至他还特别开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可是如果是不信任的,我们想找朋友去帮忙,他认为这就是在损害他,并且他是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的。
所以子夏老师告诉给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和任何人相处,首先我们要取信于人,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让别人帮忙去做事情,也才可以使他人劳作,否则他认为我们是在损伤他,久而久之就会生怨气,生怨气就会产生对抗。
比如员工和老板之间,朋友之间,父母之间,包括和顾客之间,即使是以前的君王,做官之人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取信于民,久而久之人民必然生怨,一旦怨声载道、怨声四起,政权就会出现危机。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一旦他不是信任我们的,总是劳烦他、总是役使他,他会觉得受到损害,久而久之就会变得不满意。不满意就会逐渐地产生对抗。即使是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要取得他的信任,要取得他的尊重与认同,否则即使要求他写作业、要求他上学、要求他学习什么样的技能,他都会产生怨气,进而产生对抗抵触的情绪。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我们先看这句话的原意,这句话的原意,什么样的人会进谏,说明对待君主,当对君主进谏之时,君主是要信任臣子的,才能去进谏。如果他并不相信,这个时候进谏对他来讲就是一种毁谤,是一种诽谤。他会觉得是在指出他的缺点,指出他的问题,因为他并不相信这个人。
延伸到我们和朋友之间,如果他相信我们的,我们可以给他一些劝谏,一切劝言。如果他不相信我们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劝谏就会变成毁谤。他认为我们只是在指出他的问题,只是看不起他,只是高高在上而已。所以当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我们所有的进谏、劝言就会变了原本我们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同样道理,跟孩子、跟爱人也是如此。我们觉得是好心好意地想要说服孩子,想让他做什么样的选择,可是如果孩子对我们没有足够的信任,他不相信我们是为了他好,或者平时我们的言行,得不到孩子的信任和认同,这个时候他就认为我们是在要求他,是在苛责他,是在强迫他,所以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再来整个看这一句话,就讲了一个“信”字。我们要想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取信于人。如果不能取信于人,我们就没有办法用人,也没有办法去进谏、去劝服别人。如何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呢?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一句君子的变化是来源于自己的自修自重,我们要从自己的言行貌好去修正自己,让自己变得自修和自重,自然会获得别人的认同,也就是获得别人的信服。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颜回,不贰过。大家都相信颜回的不贰过,所以对于犯错误这件事情,大家对颜回有足够的相信,这个时候颜回和大家讲不贰过,所有的人都会信服。可是如果别人讲不贰过呢?我们的心中就开始想了,你自己都经常犯错误,你给我讲不贰过,这个时候我们怎么会相信呢?
比如说子路讲不宿诺,从来不提前承诺。他平时的言行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当子路如果讲不宿诺,其他人就是认同的。子路如果讲忠义,其他人就是认同的。可是如果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自修自重,自己并不是忠义之人,讲出来的忠义别人就不信服。所以要想取信于人,其核心还在自身。我们要懂得去自修自重,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平时的言行别人就是信服的。这个时候无论我们讲任何话,或者我们有用到别人的地方,别人自然是心甘情愿劳而无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