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起来,命令是最直接最省力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它是最贻害无穷-的教育。可能一开始,父母的命令很管用,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它们会失去约束力,把父母置于尴尬境地。作为具有独立思维的孩子,和家长的“命令”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事。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还是一味地训斥或指责孩子,不仅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甚至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事与愿违。因此,只有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才是高效能的优秀父母。
有些家长可能会这么认为: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委婉地给他指出缺点?他能改吗?引导他自己反省?可能吗?若有这份觉悟,他还叫什么孩子!
如果你真的有这种想法,最好改变一下。事实是,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用引导的方式帮孩子处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比训斥和责备更能提高孩子辨别是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们与其笼统地对孩子说“你应该认真些”,不如调整为:“这个词你是不是没有理解清楚,所以出现了错误?”与其泛泛地说“你总是不好好收拾房间”,不如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这样找东西时是不是不方便?”“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房间更整洁一点儿?”如果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一下吗”,最好不要说“把那件衣服给我拿来”。如孩子的作业字迹太乱,家长可以这样说:“你做作业的速度挺快,真不错。不过,要是能再把字写得整齐好看一点就更好了!”切不可指点着作业本指责:“你就不能把字写好点吗?”
“引导孩子”,关键就在“引导”这两个字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孩子平时能友好地相处。有一天两人因玩玩具发生争执,这时我们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两个孩子叫过来问明原因后批评一下错的一方,或者惩罚他们不许玩玩具;另一种是问明原因后,引导、说服孩子自己说出错在哪里,自己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呢?当然是第二种方法。因为是自己去解决的,所以印象非常深,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会发生争执了。第一种方法,是我们强加于孩子的,他只是暂时服从了,以后还会再犯,教育效果并不好。
同样,孩子在学习中往往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古诗不会背,故事不会复述、计算题不会做。这时,如果是简单、粗暴、一味地责备孩子,那就会大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时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自己找出为什么不会的原因——是没用心听,还是没听懂等。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再引导孩子说出不用心听讲会怎么样,让他自己去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鼓励孩子大胆地问老师,告诉他老师是非常喜欢他的,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主动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