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周沆与朱德,一位是心怀家国、力图革新的传统士大夫,一位是热血满腔、追寻救国真理的青年才俊,他们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相遇,开启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师生缘分,各自的人生轨迹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交织、延展。
1874年,周沆出生于贵州遵义老城东门。自幼饱读诗书的他,在科举之路上颇为顺遂,1893年乡试中举,1895年又连捷进士,这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1906 - 1907年,周沆奉命前往中缅边界野人山一带勘察、绘制图帖。彼时的野人山,环境恶劣至极,深山密林遮天蔽日,瘴气弥漫,毒虫肆虐,测绘工具又极为简陋。有一回,团队在密林中迷失方向,四周全是遮天的枝叶,蚊虫疯狂叮咬,粮食也即将耗尽。但周沆凭借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辨别方向,最终带领团队成功脱险。在勘察过程中,他发现中英会勘时英方将高黎贡山定为高良工山的差错,随后四处搜集资料,据理力争,积极促成重勘,为中国收回国土1000余平方公里。这份功绩在清朝多为割地赔款的灰暗背景下,显得格外耀眼,朝廷为此嘉奖并给他加三品衔 。
完成勘界任务后,周沆任职云南洋务提调。任职期间,他因举报部分官员在洋务事务中的崇洋媚外、损国求私行为,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恶意报复,被污蔑弹劾,仕途受挫。直到锡良任云贵总督后,经过深入调查,还周沆以清白,并任命他为弥勒知县,委以禁烟重任。在弥勒,周沆深入城乡,大力宣传鸦片危害,严格查禁鸦片种植与贩卖,有效遏制了当地鸦片泛滥的状况。凭借出色的政绩,他最终官至云南知府(二品衔)。
1910年,已是云南知府的周沆兼任云南讲武堂副总办。当时的讲武堂总办是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周沆积极投身于讲武堂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他借鉴日本士官学校的模式,引入战术、兵器等近代军事科目,还增设“边疆舆地”课程,强化学员的国家主权意识。同时,他默许同盟会教官传播进步书籍,为讲武堂营造了浓厚的革命氛围,为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1886年,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怀揣着“军事救国”理想的朱德来到昆明,为突破“外省人不得报考”的限制,他化名并虚报云南蒙自籍贯,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步兵科。在讲武堂,朱德学习极为刻苦,在战术沙盘推演、野外拉练等训练中表现优异,还积极参与周沆主持的“时务讲堂”,与同学热烈讨论救国方略。在这里,他秘密加入同盟会,完成了从军事技术学习者到革命思想践行者的思想转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枪声拉开辛亥革命大幕,云南革命形势也风起云涌。重九起义中,朱德率讲武堂学员冲锋陷阵,参与昆明攻城战斗;而周沆出任云南大汉军政府外交司司长,凭借外交智慧,成功遏制英法等国对起义的干涉企图,为起义胜利后的政权稳定立下功劳。
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蔡锷积极筹备反对袁世凯复辟事宜。然而,时任云南都督的唐继尧竟接受袁世凯授予的“刺蔡”密令,派出堂弟唐继禹执行刺杀任务。周沆得知后,心急如焚,深知蔡锷对于护国运动的关键意义。他不顾个人安危,一方面巧妙阻截刺客,打乱刺杀计划;另一方面,冒险安排蔡锷秘密入滇。在周沆的全力协助下,蔡锷顺利抵达云南,随后护国运动在云南率先起义。朱德作为滇军将领,积极参与护国战争,在战斗中,他运用在讲武堂所学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军事智慧,屡立战功。
同年夏,朱德在蒙自剿匪时不慎误伤村民黄喜。时任蒙自道尹的周沆迅速行动,依据《云南军政府抚恤条例》,明确“军队与官府共担责任”原则,从剿匪军费中划拨300元抚恤金,还亲自撰写抚恤文书,并将事件处理过程编入市井白话报,以消解民众对立情绪。朱德主动请罪并参与善后,他从周沆的处理方式中,深刻领悟到“爱民如子”的重要性,这也对他日后的革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国时期,周沆辗转多地任职,1917 - 1918年任琼崖道道尹,到任后积极整顿吏治,打击地方恶势力;1919 - 1920年任广东琼州北海交涉员 ,后又担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名誉顾问、陕西汉中道尹、浙江都督府秘书长等职;1925年7月任临时参政院参政;周西成主黔时期(1926 - 1930年),他担任贵州驻京代表(顾问);1928 - 1930年,周沆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凭借丰富阅历与深厚学识,深受学生敬重。
朱德则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8月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1927年7月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1928年4月率部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与毛泽东一起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着重要领导作用,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沆与朱德,虽出身不同、人生轨迹各异,但在云南讲武堂的师生缘分,以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互动,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中一段独特而珍贵的篇章。周沆的教育理念、爱国情怀与处事原则,在朱德的成长与革命生涯中留下深刻印记;而朱德从讲武堂走出,在革命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也从侧面展现了周沆教育成果的深远影响,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青年朱德“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一段往事
作者:杨丰
2014年03月21日08:15 来源: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补充更正:文章此前误将时任道尹周沆写成周沆龙 ,特此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