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点,大变化:层次化的习题设计

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通常包含情境导入、新知探究、巩固练习、总结反思等环节。练习环节必不可少,但现状却令人深思:有的老师完全依赖PPT上现成的习题,PPT怎么设置,练习就怎么进行;有的老师则按照教材中做一做或者练习的编排,逐一呈现对应的习题,缺少整体性和结构化。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设计练习的目的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公开课上,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设计意图,那么每一道习题的设计意图又在哪里?我想,肯定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那么,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层次性的习题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撬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呢?

练习题不应是“散点”,而应是“阶梯”。

课堂上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理想的习题设计应该像一座精心设计的阶梯,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向上攀登。

第一层:基础巩固题——紧扣当堂所学概念和原理,设计直接应用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这类题目相当于“脚手架”,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成功体验。

第二层:变式练习题——改变情境、改变数字、改变问法,但核心概念不变。这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避免机械记忆。

第三层:综合拓展题——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设计需要多步思考解决的问题。这类题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层:挑战探究题——设计开放性或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这类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思考能力。

题组对比:让思维过程“看得见”

除了纵向的层次性,横向的题组对比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策略。新版教材中在例题与习题设置中也出现了很多题组对比,比如:


通过设计一组相似但又有关键差异的题目,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发现规律与异同。

习题设计的层次性不需要翻天覆地的改革,可以从一些小改变开始,比如:

花一些时间精选习题:不盲目使用现成的PPT习题,根据本班学情精心选择或设计练习题;明确习题的设计意图:每道题都要有明确的设计意图,清楚这道题要训练什么能力;预留空间:在设计教案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留不同的思考空间和解题路径;及时反馈:对学生的不同解法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多元思维。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可以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落实到每一道习题的设计中。当我们开始关注习题设计的层次性,就是在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搭建小步阶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