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然在《我的教育故事》后记中说道:“爸爸的生命长在语文教育里,也必将在语文教育里延续。”正如她所说,书中的文字,便是她父亲生命的永恒之光。而于永正这个名字,是一个响彻了中国基础教育界,一个令无数教育人景仰的名字。
于老师说:“我自以为我的教育不空虚,因为我有情。我的情无处不在。”他将生命扎根在语文教育的土壤里,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记住的仍然是学生和课堂。读着他的文字,仿佛看到了他站在讲台上,看到了他的班,他的学生。《中庸的智慧》一文中写道,他的班上有两个叫“刘杨”的学生,两人因偷吃了人家的黄瓜而犯错,小刘扬主动“自首”,还把共犯“大刘扬”交代了出来。大刘扬缺乏认错的勇气惶惶不安时,于老师没有公开批评他,而是选择了“冷处理”。在恰当的时候,一句小声的提醒,然后拍拍他的肩膀就算了结了此事。直到30年后,那个孩子还记忆犹新。他用“包容、理解”将“惩罚”化解于无形,用他的话说,这便是“中庸的智慧”。
《游泳》一文所回忆的是于老师带孩子们游泳时,他成了几个孩子的“公敌”,一群孩子围着他“开火”,另一群孩子前来“支援”,而他趁机“金蝉脱壳”,直到大家精疲力尽才“鸣金收兵”。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所以于老师常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活动,如果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那么,没有活动、没有游戏的教育,则是压抑,甚至是摧残儿童成长的。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融入了于老师的教学智慧,也融入了他饱含深情的教育情怀,而他的“教育故事”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愿我们都能沿着于老师的足迹,坚持走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