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书籍收获:
《超级沟通者》的序言主要围绕沟通的本质、科学基础及核心原则展开,为全书奠定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向。
1. 沟通的神经科学基础:同步与连接
序言强调,有效沟通的核心是大脑的“神经振荡-外界节律同步化”(即交流双方身心状态的同步),包括呼吸频率、情绪反应甚至生理反应的趋同。这种同步性使双方能更专注地倾听和理解彼此,形成真正的连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对话双方的脑电波趋于一致时,沟通效率显著提升,例如实验中通过共同讨论电影片段的小组成员大脑活动高度同步。
2. “超级沟通者”的定义与特质
序言引入“超级沟通者”的概念,指出这类人并非天生健谈或强势,而是具备以下特征:
高提问频率:提问量是普通人的10-20倍,通过深度问题(如关于价值观、经历)引导他人表达;
灵活调整沟通方式:实时捕捉对方情绪变化,匹配对话类型(务实、情感或社交对话),避免频道错位;
促进团队共识:以复述观点、表达脆弱或幽默打破僵局,推动对话自然流动,无形中成为“高中心度参与者”。
3. 三类对话与思维模式的划分
序言提出沟通需识别三种对话类型,每种对应不同思维模式:
务实对话(决策思维):聚焦“这究竟是关于什么的?”,涉及问题分析与决策;
情感对话(情感思维):围绕“我们的感受如何?”,激活大脑情感中枢(如杏仁核);
社交对话(社交思维):探讨“我们是谁?”,涉及社会身份与关系认知。
序言指出,沟通失败常源于类型错配(如伴侣倾诉情绪时被回应理性建议),而超级沟通者擅长引导双方进入同一频道。
4. 沟通技巧的可习得性与实践路径
序言驳斥“沟通能力天赋论”,强调通过后天训练人人可成为超级沟通者。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曾与家人争执、职场误解),说明研究动机源于对沟通困境的反思。书中提出可操作的技巧:
深度提问:如“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或“对你来说完美的一天是怎样的?”,超越事实层面触及价值观;
循环理解:通过倾听、总结与追问(如“我理解的正确吗?”)证明专注度;
匹配原则:识别对方对话类型后调整回应方式(如情感对话需流露情绪)。
感恩日记:
感恩思涵老师带领大家共读书籍,陪伴大家成长;
感恩邻居的热情招待,请我吃午餐;
感恩邻居的信任找我沟通合作的事情,发来店里的项目报价。
冥想感受
今天冥想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加深呼吸,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