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哥推荐入门级历史类书籍。
《翦商》出自《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后来的周人史诗把他们的灭商事业称为“翦商”,也是取其宏大之意。
全书主要讲述了商的基本状况和周灭商的原因及后续维稳操作。新石器时代和夏朝做为引入,但这两个时期的历史研究本来比较难,没有考古发现的直接文字记录,仅依靠后世的史料和考古发现的文物做出推理,内容少且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严格来说,本书没有突出的个人论点。在《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国宝档案》《国家宝藏》等作品中商周部分的研究科普基本和书中的论点一致。本书被称为颠覆历史观的作品,一方面表明我国的基础历史科普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翦商》的火爆全网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好消息,至少已经有一部分人被影响,开始慢慢了解上古的岁月。同时,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老牛坡遗址博物馆等单位的宣教部任重道远,中原一带很多博物馆只要认真跟着讲解员走一趟,都不会对人祭等事感到震惊。
商代先民的日常祭祀在现在看来毫无人性,但是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社会的底层逻辑,夏朝的二元制社会、商朝的人祭、周朝的礼乐都是在当时社会逻辑下的最优算法。周礼提出的有德者得天下的历史观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周灭商的直接原因是军事打击。国家博物馆馆藏国宝“利簋”对此有所记载。这里出现两个有趣的说法:一是商朝的主力正在东征;二是纣王没有大量处置战俘的习惯。同周作战的杂牌军中的战俘倒戈,造成周赢得牧野之战。
战后周朝建立了新规则,理论目的之一是淡化商朝的影响力。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比如:礼乐制度代替人祭、商族的拆分等。不得不题网文中的经典设定: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皇,周朝后都成了天子。以前纯觉得是个脑洞大开的霸气设定。看到书中周公将“帝命”变成了含糊的“天命”,最高统治者变成了天子。网文的假设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也许商朝人真的有沟通神明的能力,文王也的确偷学到先天演卦。后人没有学会,于是建立礼乐制度以替代。本质上祭祀和礼乐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类,找到并执行的发展规律。
武王伐纣的理由是纣王残忍无道、不敬神明。有一个说法,纣王因为削弱祭祀的势力,被冠以不敬神明。
商朝人祭的残忍毋庸置疑,但是关于吃同类,目前还没有像屎里有肌红蛋白等直接证据,李硕在书中也频繁表明,仅仅是考古发掘中的推测。但姑且按照吃同类讨论。
河森堡在《八卦人类历史》中一集标题是《我们可能是Ogre的后代》,正是建立在古人吃同类的基础上。他在科普国宝时有提到装有人头的青铜甗,这件文物正是书中出现的M1046铜甗。事实上,吃同类,容易感染朊病毒,极大程度的杀伤脑部结构,最直观的理解便是疯牛病。商人很可能是一群疯子。
附言:苏黎世大学研究,现在很多人体内有杂合子基因,对朊病毒是有极大的抵抗力。而现在人类体内的杂合子基因明显高于预估。能做出假设,如今的我们是祖先吃同类筛选的后果。
同样影响大脑的还有喝酒。商人酗酒的风气很盛,而用青铜器喝酒的后果就是青铜中的锡铅合金同酒中的醋酸反应产生醋酸铅,导致重金属中毒,影响脑神经,让人有神经病倾向。对于精神不正常的人做出多残酷的事都可以理解。周公在吸取商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后,颁布了禁酒令,后来出现了青铜器酒禁,能不能理解为很好的保护了周王室的脑子?
讨论王朝更迭,气候因素的影响也要讨论:
朱彦民教授在研究甲骨文时发现商朝后期“烄”这个字出现的频率变高了,“烄”的意思是把扔到火中祭祀的求雨行为。商朝晚期的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已经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竺可桢绘制的中国历史的气候变动曲线图,在商末周初时,气温迎来了一次骤降。但是从地理上周伐商不算南征,仅做为开脑洞。
另及:《易经》《诗经》《尚书》做为研究商周时期史料的重要备注,在《翦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易经》的内容,初代含义瞬间变得简单直观。将内容当作文王的造反日记,瞬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