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的睡前有声阅读,读的是《亲爱的,汉修先生》。主人公刚好是个小学的男生。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父母离异,男孩成长过程中拥有的那些有趣的事情、浅浅的人生感悟都给我们很多启发。孩子更喜欢的是书里那些符合他们年龄的心理描述和风趣语言,同时那些人生观也潜移默化的对他发生着影响。这本书我们已经共读第三遍了。看到孩子这么感兴趣,我特别有感触。现在孩子们的书都多得不得了,这本还没沉淀一下已经有十本在后面等着了,因此感觉他们每天在吃快餐。现在有书能够让他持久的喜欢,说明书里有无数细节都吸引了他,这就好像细细品尝一道精美的菜。
前一阵,我因为忙自己的课,停了几周和孩子的有声阅读,中间好几次,理智上知道应该继续读,但是就是没有开始,因为我自己完全没有动力了。但是上周我通过书写觉察出了关爱感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因为我小时候,父母很忙,我没有获得足够的关爱感,所以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我会用忙碌的日程来掩盖自己需要付出的关爱感。忙碌的的时候,我唯一还能保持动力的就是辅导学科学习课,教育的长远目标感觉都无心应付。
察觉出来关爱感的问题后,我爱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都增加了,所以就在当天我又兴致勃勃的开始有声阅读了。没办法,我这教育认知也是起起伏伏的。睡前,我们又开始一起享受故事,一起根据书的内容聊东聊西。手头有事的时候,我也是先陪伴孩子阅读入睡之后才来干。
虽然孩子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但是他还是很享受父母为他读书,因为由此衍生的聊天内容是高于他的认知的,也就是说读的过程也是聊的过程。聊的过程就是心与心的碰撞。搞笑的是有时候孩子给爸爸讲个事情,爸爸还在那里同时写自己的资料。孩子就问:你听没听啊?爸爸说听着呢。孩子说:好,针对我刚才说的,你说三点感受。爸爸就在那里蒙圈了。自此,他就不太敢一心两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