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儿子打了一顿。
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
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怎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这直接影响到了孩子创造性的形成。
“朱朱真是太不听话了,差点放火把家烧了。”刚进门,婆婆就气呼呼地来告状。
再看女儿,正一脸无辜地瞪着奶奶:“我没有放火,我是在做实验。”
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老人煮面条时,朱朱偷偷拿了几根,放在煤气灶上点着了,接着又点燃了客厅里的报纸。等到奶奶发现时,报纸上的火苗直蹿,差点烧到茶几。
老人将朱朱训了一顿,谁知孩子非但不认错,反而责怪奶奶破坏了她的实验。
妈妈拉过女儿,问她想做什么试验。
女儿说:在幼儿园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水能扑灭火,就想动手试一下。她刚把报纸烧着,还没来得及用水去浇,奶奶就把火给踩灭了,她很不高兴。
妈妈拿了一只瓦盆,又叫女儿拿了几张报纸,告诉她,妈妈要和她一起做实验。
女儿一听,高兴得又蹦又跳,赶紧去抽了几根面条。
很快,面条在煤气灶上烧着了,随后,妈妈请女儿点燃瓦盆里的报纸,火苗在报纸上跳动着,等烧得正旺的时候,女儿接了一盆水,对着报纸浇了下去——火,真的熄灭了。
女儿激动地大喊:“妈妈妈妈,水真的能灭火呀!”她的眼睛兴奋得闪闪发光,她一次次地点燃报纸,又一次次地用水浇灭……实验的成功令她心花怒放。
实验结束后,妈妈拉着女儿说:“你看,火多厉害啊,能烧报纸、烧茶几、烧衣服,还能烧家里的许多东西。要是烧了起来,咱家多危险啊。小朋友一个人在家时,绝对不能玩火,知道吗?”
“我知道,火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老师还叫它‘火老虎’呢。”女儿毫不犹豫地一口气回答,“我还知道火能把高楼大厦烧掉,能把人烧死。”
“对,火还能把人烧死,所以小朋友不能玩。”妈妈盯着女儿的眼睛,严肃地告诫道。
在每一件看似荒唐的事情背后,都有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与研究。
这时,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尽量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用孩子的心灵来理解他。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避免灌输式的教育,这样只会让孩子变成一台应试机器,让孩子失去最宝贵的好奇心,失去主动求知的欲望。
生活中,当孩子兴奋地向你报告他们的新发现时,你要明白,这些发现非常宝贵,它不仅表明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也表明他们在观察和思考。
如果孩子问到超出他的年龄应知道的事,怎么办呢?不要责备他,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
有位妈妈的做法很好,每逢孩子问到现在无法给孩子说清的问题时,她就告诉孩子:“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了,到了你15岁的时候,我就会回答你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也许以后用不着父母回答,他自己慢慢就能明白,但这种做法让孩子感到他的提问受到了尊重和鼓励。
赏识孩子的新奇发现,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对学习更有兴趣,因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奥秘的世界正在前方等着他去探索呢!
一位教育名家曾说过:“孩子天生就是个探险家。”
婴儿从呱呱落地便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他们张开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用耳朵聆听周围的一切声音。
他们用手触摸、用嘴品味,努力调动身体的所有感官来认知这个世界。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在探索中发现奇迹。
可生活中,不少家长却有意无意地阻止、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理由不外乎几点:危险、脏、给大人添麻烦、弄坏东西等。
然而,这种种理由都不能成为限制孩子探索的理由。
因为孩子需要在探索中了解世界、认识世界,通过探索获取进步,而危险可以预防,脏了可以洗干净。虽说会麻烦,但比起孩子的发展,那又算得了什么!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