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条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让知识流通起来;第12条关于获取知识——给学生留下思维的“引爆管”;第13条怎样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知识是否掌握,不在于能快速的说出知识是什么,而是还要知道知识应该怎么用。
学生在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对他们来说程略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进入流通过程得不到应用。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知道”这一概念对许多教师来说,意味着会回答问题。于是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希望尽快摆脱它。
如何纠正这样的局面呢?需要让知识流通起来。怎么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学生背熟了所读的书,或记住了教师所讲的内容,能迅速回答问题,是一种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不一定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发挥的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
昨天看到米易山上成片的芒果树林时,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这些芒果树是如何实现在这大山上实现成片种植的呢?人工?机械?为什么那些芒果树苗要带上下至树根,中间一个绷直圆环,上至顶端的的绳子呢?结合最近看过相关脱贫攻坚的介绍,想想,发展成今天的样字,国家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这里的人民付出了怎样的艰苦努力,一定还包括源源不断地知识能量地补给。试想,没有实践地农技知识能有多少人能熟记?一边实践,一边因需而产生对知识地需要促使人们去学习才是最有力的动力。
知识的获取,如果没有经历“去其糟泊,取其精华”的过程,印象也是不会深刻的。从认识数、找数之间的规律和规则,运用数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生经历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的过程,这之间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并且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学生看到题中数字时,迫不及待地将数进行加、减、乘除地运算,忽略掉其中隐含的关系。如何避免,粗读题时——讲清题目描述的故事;再读题时——理清数量关系;细读题时——找准解题有效路径。这与语言学科的初读、细读是不是完美的结合起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