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89》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今天是戊戌年癸亥月癸亥日,十月初十,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
上一节,船山指出"心诚求之"用到齐家治国的关系中是错的。要为家庭教育设定边界,不能无限拔高。
为什么呢?难道不应该精益求精吗?
船山说,因为犯了混淆本质的错误。还是两个这样的错误。
第一,直接把孝、弟、慈等同于"明明德"的。他们说,因为孝、弟、慈源于天性,所以算得上是"明德",那么,尽孝、尽弟、尽慈不就是"明明德"了吗?当然不是!翻开廿四史,其中记载着大量的孝友人物,但也正是这些孝友人物之中,就有人干出背信弃义、见利必趋、见害必避的事,这样的人能因为他是孝友人物就说他是克明其徳的吗?
第二,至于"天明地察"的课题,更不可以放到这一章中讨论。这一章仅限于教家教国而言,只要做到孝、弟、慈;事君、事长、使众,就算实现教育的目标了。儒家奉行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原则:对君子的标准极高,"曲礼三千"就是对君子提出的规范要求,而对普通人提出的要求则极为简单,有些历史时期只提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而已。
那么,明明德究竟是什么呢?真理思想。如何获得呢?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个步骤缺一不成。而一旦把这个要求加到普遍的社会标准上,就会产生荒诞的事情:第一,如果非要完成了格致诚正的学养,而后才够资格称为孝子、悌弟、慈长,那么,就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尧和舜,对着他们的家人,实施戒休熏陶的教育工作,一辈子也搞不成。第二,如果只要做到"如保赤子"一样的慈爱,就称之为明明德的话,那么,只要是正常的妇女,十之八九就该称之为明德了!
由此可见,家是爱与亲的港湾,不是讨论真理的论坛。
第一,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冲突亘古恒存。不仅中国文明如此,西方文明亦如此,俄狄浦斯的悲剧冲突即爆发于此。
第二,我过去一直不懂为什么忠孝就不能两全了?今天明白了。我们大可赞美双膝环绕的孝子,但我们不能指责远离双亲拼死疆场的男儿是不孝子。
第三,我也懂了,把人看低固然是错的,但把人看高也是错的!如果要谈,最好先了解了对方的志向再谈,比如说,对着一个对四百万营业额骄傲不已的人,就不要谈百亿的计划了,千万都令他难受。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