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1【个人日记】给觉知留下空间:纠结的背后我究竟在想什么

一、清楚自己在想什么

1.什么是纠结?

我对纠结的理解是,一件事情,自己通过利弊得失的分析判断,无法立刻通过现有认知比较出二者孰优孰劣,或优劣无法量化,导致自己不知该作何选择的一种心理状态

2.同事以为我在“纠结”

和两位同事在昆山出差,需要返程回上海,同事问我要搭谁的车,内心泛起了同事看来的“纠结”:

搭A同事的车:只能带我到苏州北站,而苏州北站只有到上海虹桥的车,而虹桥到自己家里坐地铁要1.5H

搭B同事的车:只能带我到苏州的某一个地铁站,我需要从地铁站乘坐地铁或打车去苏州站,然后到上海站,距离住处更近些

3.内心真实想法

其实这两个选择本身,倒不至于让我纠结,因为我内心是更倾向于不坐太久地铁的,只是内心还有一个微弱的小声音:

我是不是应该跟着同事A走,因为他是我的直属主管,跟着他走或许好处更多,比如可以聊一些工作上的困惑等等;

并且A同事还曾提到,次日如果自己没有太多安排,可以和他一起去另一家客户,但临走前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自己,

因此,他问我跟谁走时,觉得我很纠结,其实,我当时的大脑其实是在多线程地运作:不仅在想搭谁的车的问题,同时在想和谁走更好,以及要不要问A同事次日安排我去另一家客户,他没提,是不是内心觉得我没必要去?

现在想来,我其实当时应该问出我内心的疑惑,因为明天去哪这个问题的答案,本就是通过和对方沟通才能有的答案,我瞎揣测也没用

所以,很多朋友或许会给自己轻易就贴上“我是一个纠结的人”或是被动接受了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但我们要清楚,我们自己在彼时彼刻,内心究竟在想什么!认识到这一点,也就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了,也就有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标准,获得“认知自由”,而不是轻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二、真纠结

前段时间,台风登陆上海,关于要不要去上班,内心泛起了纠结

1.去上班

A.对于我的工作性质,在家或去公司都一样(实际不想去公司)

B.感性情绪:身边的朋友,他们公司都不用去上班,外面风雨这么大,我也不该去上班

2.居家办公

内疚:感觉自己仅仅说地铁停运,打不到车而不去公司,理由不充分,领导会如何看我,万一他让我再多打一会儿怎么办?(实际是我也可以去公司,但要自掏腰包,花钱打车)

3.纠结点

应该去上班的道德感&领导如何评价我VS不愿掏腰包打车&不该去上班的感性情绪

4.结果

(1)领导同意了我申请在家办公的理由

现在回过头再看,感觉是自己内心戏太多,想多了

A.站在领导的视角,我的理由本身其实也是合理正常的(只是自己内心过不去实际可以打到车去公司的良心门槛)

B.任何一个客观的人,都不可能仅凭一件事情(除了面试),就完全给一个人贴上一个死死的标签:事实是,我们内心都有杆秤,每个人的行为在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权重系数,对方无数行乘以权重系数的总和构成了我们对对方的评价,所以我的行为,至多也只是修改了领导对我评价的一点权重而已(况且我的理由是合理的,我不在公司,对于领导来说实际没什么区别)

5.给觉知留下空间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些纠结的事情,想清楚是什么,真实的面对它,其实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人性,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要觉得这是缺点而急着批评自己,或是想要立即改变,这只是一个“特点”,学会接纳这样的自己(噢,原来我是这样的),不去做评判,抱有一种欣喜:我对自己的了解有增多了!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觉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