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眼看着我越来越快乐,还获得了自由,于是渴望着自己也能这样。”
这句话是出自希拉里.杜普蕾和皮尔斯.杜普蕾姐弟两人的一本传记《她比烟花更寂寞》。
这本传记写的是希拉里的妹妹一生的传奇历程,书中的主人公我想许多人都听过她的名字,她是20世纪英国天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她的一生灿烂明亮却又无比短暂,备受瞩目却又寂寞凄凉,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天际。
杰奎琳5岁开始学琴,16岁成为职业大提琴演奏家,28岁因患多发性硬化症而告别舞台,42岁时离世。
十年后她的姐姐希拉里和弟弟皮尔斯合作撰写了一本关于她的传记《家中的天才》,书一出版就引起巨大的反响,很快被拍成电影,中文译片名称为《她比烟花更寂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书中的名字。
杰奎琳是法国大提琴家保罗.托尔特里耶的弟子,还曾去过当时的苏联学习。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她与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合作过,获得无数赞叹与追捧,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被誉为英国历史上最有天分的大提琴演奏家。
她的一生曾有三把著名的大提琴,每一次的演奏都能让她的大提琴好像获得生命一般充满了魔力,以至于她在欧美各国举办演奏会时,每次都让观众们如痴如醉,甚至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然而,天才的背后总是充满着不为人知的隐秘伤痛,比如,她少年成名却被名声所累,婚姻生活的支离破碎,和母亲从依恋到形同陌路,和姐姐争夺丈夫,和弟弟从亲密的疏远。她似乎拥有了想要的一切,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最终在不堪忍受的病痛中赫然辞世。
那么,她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不同凡响却又曲折悲凉?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别着急,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
杰奎琳是在1945年1月26日出生于一个英国的音乐世家,她的姐姐希拉里此时才两岁多,她们的母亲爱丽丝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钢琴家,17岁就考取了皇家音乐学院的演出学位,还拿到了英国所有设了奖项的钢琴和作曲比赛的大奖。
希拉里和杰奎琳从出生起就接受着音乐的熏陶和训练,以至于杰奎琳8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完整的唱出一首儿歌,且歌声无比优美。
4岁时,杰奎琳在收音机中听到了一首大提琴曲,她竟然陶醉其中,听完后她抱着妈妈的腿大喊:“妈妈,我也想弹出那种声音来!”
爱丽丝听了欣喜若狂,在杰奎琳5岁生日时,送给了她一把儿童用的大提琴。从此,杰奎琳开始跟着姐姐一起上音乐课,而且进步非常申诉。
姐姐希拉里在回忆中说,从头至尾,不管老师提出什么要求,杰奎琳总能轻而易举的做到。而当时正在学习小提琴的希拉里,虽然遗传了母亲的音乐基因,但却因为厌倦而越来越讨厌小提琴。在音乐方面,妹妹没多久就开始出现碾压姐姐的势头。
1953年,11岁的希拉里和8岁的杰奎琳在一场节庆中共同打败了同组的选手,顺利晋级,而妹妹的分数比姐姐还要高一些。比赛中虽然她们都获了奖,但杰奎琳的优异表现却让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都忘记了姐姐。
颁奖合影时,被遗忘在角落的希拉里痛苦而失落,也是从那时起,希拉里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妹妹的差距已经不可逾越,她将一辈子活在妹妹天才的光环下,永无出头之日。
为了让姐妹俩专心学琴,妈妈爱丽丝倾尽全力打理好她们的生活所需,除了音乐,她们姐妹俩不用做任何事,甚至只要有音乐活动,爱丽丝就直接把她们从正规学习中的学校接走。
在学习的过程中,杰奎琳逐渐发现自己竟然能够通过音乐与人交流,甚至可以通过音乐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观众,并使其受到感染。
然而,9岁的杰奎琳却偷偷的对姐姐说:“等我长大了,肯定会变成一个走不了路的残废。”
没想到,这可怕的预言竟然在20年后成了现实,也许杰奎琳从一开始就以敏锐的直觉预见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1956年,11岁的杰奎琳只演奏了几分钟就通过了苏吉亚奖金的申请。1960年,杰奎琳又获得了市政厅音乐学校金奖和可望不可及的皇后奖,并且是皇后奖有史以来最小的参赛选手。
因为苏吉亚基金会规定学员每天练琴必须满4个小时以上,11岁的杰奎琳因为经常缺课而被老师嘲讽、同学欺辱,最后选择彻底的离开学校。母亲发现,杰奎琳的天赋足以让她获得比在学校学习更大的成就,因此也不再坚持。
虽然杰奎琳从此不再被学校约束,可以自由自在的沉浸在音乐中,她的音乐才能进步神速。但同时她缺少系统的文化学习与必要的同伴交往,令她的视野十分的狭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不懂人情世故,习惯了遇到困难就逃避,或者让别人帮她解决,这些都为她后来的心理崩溃埋下了祸根。
于此同时,姐姐希拉里改学长笛后,本来极有天赋的她却因为不适应老师的教学而被折磨的十分痛苦;比杰奎琳小三岁的弟弟皮尔斯,因为母亲一心扑在二姐身上而被忽略,以至于对母亲颇多怨言。
为了培养杰奎琳,母亲爱丽丝付出了所有,她放弃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无暇顾及丈夫,对大女儿的困难遭遇与无所知,把小儿子抛诸脑后。
杰奎琳与父亲争夺着母亲的注意力,希拉里与皮尔斯逐渐习惯了被遗忘,向着天才之路进发的母亲和杰奎琳,对家里的一切浑然不知,直至多年后悲剧的发生,但早已无法挽回。
1961年,杰奎琳已成为专业舞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初次举办的第一场音乐会非常成功,音乐厅里座无虚席一票难求,音乐会结束的第二天,英国各大报纸对这场音乐会极尽赞美,有的标题写道“年方二八,却已拥有惊世大提琴造诣”,文章预言杰奎琳将成为英国所拥有的一颗举世无双的大提琴明珠。《每日电讯》也称赞杰奎琳极有可能成为一位世界级的大提琴大师。
杰奎琳一夜成名,从此邀请她参加演奏会的邀请函络绎不绝。
1962年3月21日,杰奎琳作为成年人首次登台亮相,演奏《埃尔加协奏曲》,这首曲子充满了强烈的怀旧气氛,旋律轻快活泼,情感变换犹如狂想一般,对演奏技法的要求和演奏者情感认知方面要求很高。
17岁的杰奎琳用自己的天赋给予听众即特别又刺激的感受,超越了之前所有的艺术家对这首曲子的演奏。杰奎琳曾说:“一旦音乐被作曲家写在了纸上,这音乐便归我了,再不会属于他们。”
最终这场演奏获得的狂热证明了她的自信。从此《埃尔加协奏曲》变成了杰奎琳一生的代表作。同一年她第一次参加的电视独奏会以一首《F大调奏鸣曲》震惊了音乐界。
1965年,杰奎琳进军国际乐坛,参加电视节目,举办演奏会和独奏会,并在欧美各国参加巡回演出,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4月7日,她在皇家音乐厅再次演出埃尔加的作品,轰动了乐坛,成为了传说中的存在。
8月19日,杰奎琳灌录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一经发行便备受追捧,直到多年后依然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的唱片之一。
你看,从杰奎琳获得的成就来看,她无疑是成功的,然而,她的心理与生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对于媒体给她的天才之类的赞誉,杰奎琳感到深深的不安,她本来只是喜欢音乐、创造音乐,现在被外界给了一个大提琴家的身份定位,这让杰奎琳深受困扰,她怕自己不能当一名合格的职业演奏家。
同时,情感表达上的畅快淋漓与随心所欲,使杰奎琳不得不脱离孩童的世界,本来就不善表达的她更加融入同龄人的群体。
而作为独奏家的杰奎琳,每天都接触形形色色的上流人士,她希望自己的举止优雅、言谈得体,但没有普通文化的她,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从小缺乏良好礼仪教育的杰奎琳不得不独自面对着孤独,有时甚至要面对他人的直面嘲讽耻笑。
杰奎琳长期依赖家人,出门转几个弯都会迷路,却要常年奔波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气候和饮食的不适应,生活中所有的压力都需要自己抗,这让她倍感煎熬。
同时,她的生理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糟糕的自理能力使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除了音乐,她什么都不会。在法国与苏联留学的日子里,她总把自己换下来的衣服寄回家,母亲迅速洗干净再寄回去。她的信里充满沮丧,觉得自己被遗弃了,因为不适应外面的生活,她睡的极少,总觉得很累。
从苏联回来后,她偷偷哭着告诉姐姐,她遭到了强暴,不得不去做了绝育手术。自始至终她都没说这场可怕的侵害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是谁做的她都没说,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给杰奎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杰奎琳的本性是自在随意、无拘无束的,她只想活在当下,只愿享受眼前,然而作为演奏家,她不得不提前计划好自己的行程。长期的奔波演出对她来说非常痛苦,她演出的规划甚至排到了三年后,有时要在短时间内一连演出几十场,这使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考验。
1966年,杰奎琳在一个圣诞聚会上遇到了来自阿根廷的音乐神童丹尼尔,两人一见钟情。丹尼尔当时24岁,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成就颇丰的世界级钢琴独奏家和指挥家了。
1967年,两大天才喜结连理,引发了媒体的狂欢。他们蜜月结束后就开始了巡回演出。
丹尼尔是音乐界的先锋人物,有了他的提携和指点,杰奎琳的事业发展更加迅速,婚后她的演出邀请比以前多了一倍不止。他们成双成对的出现在大众眼中,演奏时配合的天衣无缝,每一次他们的演出,身后都跟着一大群狂热的粉丝。
在大家的眼中,这对金童玉女幸福美满,但身处其中的杰奎琳却苦不堪言。丹尼尔精力旺盛,喜欢社交,经常通宵达旦的狂欢,马不停蹄的开演奏会,而杰奎琳更加向往平静安宁的生活,为了跟随丹尼尔的脚步,她不得不逼迫自己参加各种社交应酬。
他俩唯一的纽带就是音乐,所以结婚三年,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奏。
丹尼尔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每天凌晨三四点才睡,杰奎琳则每天需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婚后生活日夜颠倒,严重的睡眠不足与精力消耗使她的体力渐渐不支。
丹尼尔一直不肯接受杰奎琳本来的样子,总是想把她改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他爱的是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杰奎琳,为此,他们常常吵架,杰奎琳为了保持镇定开始依赖药物。
为了帮杰奎琳摆脱药物的依赖,丹尼尔想带她去看医生,这本身是正确的做法,然而杰奎琳却觉得丹尼尔想把她关进精神病院,所以歇斯底里的反对,并且连夜打电话给姐姐希拉里让她接自己回家。
那时的希拉里早已结婚,和丈夫恩爱有加,一连生了四个孩子。从小到大,希拉里习惯了被妹妹依赖,也习惯了为妹妹付出给妹妹让路。
所以,接到了杰奎琳的求救电话,希拉里毫不犹豫地把她接到了自己的家里,却发现杰奎琳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她动不动就哭,经常情绪失控,前一秒还在说笑后一秒就眼泪汪汪,她害怕丹尼尔把她带回美国,拒绝接听丹尼尔的电话,总是说他的坏话,对他厌恶到了极点。
连一向最爱她的父母,她也变得仇视起来,起因竟是满怀愧疚的母亲,把以往对她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了生病的父亲身上,这让杰奎琳觉得母亲再也不管她了。
杰奎琳在姐姐和姐夫的陪伴下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她竟然想要独自占有姐夫。希拉里夫妇为了安慰她、支持她,做出了很大的让步,甚至满足的她的一些难以启齿的要求。
终于,她的抑郁症终于好转,尤其是在他们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心理医生后,她对姐夫的依赖渐渐的转移到了医生的身上,这是希拉里夫妇如释重负。
好转之后,杰奎琳又因为音乐上的默契和丹尼尔走到了一起,重操大提琴,又开始了整日演奏、夜宵及旅行的生活。但杰奎琳的演奏水平已经过了巅峰状态,大家对她的情况不太乐观。
1973年,杰奎琳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一开始的手脚麻木,肌肉渐渐不受控制,演奏中也会跑音、漏音,有时她的手竟然都感觉不到琴弦,只能用眼睛寻找琴弦的位置,后来眼睛视力也开始下降,视力逐渐模糊。有一次走到街上竟然莫名其妙的摔倒,自己却没办法站起来。
杰奎琳最终被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症,她因此告别舞台专心养病。生病第二年,她的心理医生突然去世,这使她备受打击,但她不敢表现出来,因为她是明星,不敢表现出一点的脆弱。
1975年,杰奎琳行走已经十分困难,此时丹尼尔前往巴黎担任音乐总监,杰奎琳被独自留在了伦敦,由护士和保姆照顾。开始时丹尼尔每周会回来看她一次,后来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几年后,杰奎琳在电话中都到丹尼尔那边传来了小孩的哭声,可她至死都不知道,丹尼尔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所有的人都怀着善意对她隐瞒了这个残酷的真相。
从一个万众瞩目的大提琴家,到一个几乎不能动弹的残废,杰奎琳本来就脆弱的信里逐渐失控,直至彻底崩溃。
她开始用恶毒、刻薄的言语攻击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她的父母,她的姐姐和弟弟,以及尽心竭力照顾她的护士安妮,她的言语越来越让人难以忍受,却没有人敢表达出来,每个人都心力交瘁。
尤其是杰奎琳的母亲爱丽丝,为了培养她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却在她生病以后受到莫名的指责,她自己也因此痛苦不堪,怀疑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
1985年9月27日,爱丽丝因癌症去世,对于杰奎琳来说,母亲是她一生的精神支柱,尽管因为误会而出现种种怨恨,但母亲的离世仍然是她不能接受的打击,因此病情迅速恶化,连吃饭喝水都无法自理,只能靠别人照顾。
渐渐地她的舌头不停使唤,失去了语言的能力,只能摆动头部和胳膊来交流,到后来,她的身体彻底失去了控制,浑身一刻不停地胡乱颤抖,那悲惨的情形让人无法直视。
1987年10月19日8点30分,一代天才杰奎琳在病痛中告别尘世,年仅42岁,最后守在她身边的是她的丈夫丹尼尔。
多年前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在乘坐火车时,偶然听到杰奎琳的演奏,他说:“像这样的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
也许史塔克通过了她的音乐听出来,杰奎琳是在用生命在演奏,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境界,杰奎琳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如一颗短暂的明星,陨落在无尽的荒野,让世人扼腕叹息。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就讲完了,我们纵观杰奎琳的一生,说到底其实是一个各种关系失衡逐渐导致心理失衡,最终身心崩溃的悲剧过程,即便没有最后可怕的绝症,以她的情绪状态与婚姻状态,其实也很难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