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从前的日记本。怀旧心驱使着我看了下去,岁月虽然使墨迹变淡,但是并没有因此淡化其中的内容。那是一篇2007年除夕的日记,当年正值童稚之时。对过年的描写,穿越时空后依然带着几丝烟火味,那种烟火味于现在而言早已成为珍惜品,回味无穷,却又求之不得。想来也是许久未写东西了,不如趁这感慨万千之时趁热打铁,也好让锈迹斑斑的笔尖焕发几丝活气。斟酌许久,题名为“过年”。
那是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在某个腊月的清晨,我问正在抽烟的爸爸,年是什么,爸爸对我说:每当腊月的最后一天,都会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来到人间,它凶恶无比,逮着人就吃。后来人们发现这家伙虽然凶恶,却害怕红色和巨响,于是人们就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年”就因此不敢在村子里逗留。小时候以为我们的村子就是全世界,所以也就觉得“年”会在除夕夜来到我家门前。着急忙慌的跟着家人贴春联。哭着闹着让爸爸买很多鞭炮。
那时候春联还是爸爸用手写,每到腊月二十五六,他都会打开灯,裁纸研墨,那些对子张口就来。和桌子一般高的我索性爬到桌子上,看着毛笔在红纸上飞舞,因为贴的位置和表达的含意不同,所以有的字体委婉含蓄,有的字体气势磅礴。当把所有的对联写完之后,就裁几张大大的纸,写上福字。最后,用红纸把所有对联包起来,放在财神爷面前。燃香,叩拜。
春联写完之后,紧接着就是采购“猪下货”(猪的内脏和猪头、猪蹄、猪尾巴),在我们这里,每年过年都要买好猪下货,煮熟放起来,年后作为熟肴招待客人。东邻居家就是一个屠户,从腊月二十开始,他家就会开始杀猪。那阵阵宰猪声,虽然是猪的惨叫,但是听的习惯了,也就变成了过年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小时候我家都是买一整头猪,让东邻居帮忙宰了,下货自己留下,肉拿来卖。在爸妈去宰猪现场的时候,我就会在家里拿出游戏机,插在电视上,偷偷的打“忍者神龟”。记得那个时候,每天都会有人过来选猪肉。爸妈都是实在人,买这些猪肉基本不怎么挣钱,就是图个热闹光景。
购置年货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在二十八或者二十九那天,起个大早,爸爸就会骑着摩托车带着我我后面带着娄,去集市上买年货。我对他买的花椒荤香等各种食物并不感兴趣,我更喜欢买鞭炮,“气火”“滴啦巾”“擦炮”,当然还有蜡烛。如果那一年挣的钱多,还会买几个烟花,甚至还会给我买可以打鸟的玩具枪,我曾多次拿着玩具枪打小鸟,却始终没有打中过。年货购置完毕,回到家,妈妈就已经做好了饭菜。
大年三十就像是彩排多次的文艺汇演一样。因为准备的充沛,所以每分每秒都带着神圣感。做每一件事都要虔诚的做。爷爷把面倒在锅里,放上一些水,在炉子上烧开。一搅拌,就变成了浆糊。这东西贴春联,简直一绝!贴春联之前,都会先把上一年的春联撕去,这就是辞旧迎新。挂灯笼,包饺子,宰公鸡。这些事做完,天也就黑了下来。当第一声鞭炮响起,年,就真的开始了。在客厅里,爷爷奶奶早已经摆好祖先的神位,神位前放好贡品,放在中间的是奶奶蒸的花样年糕。,等着同族的人们来齐之后,就那些香去西边田野里请祖宗回家过年。四个头磕完,就拿着那些香原路返回,路途中每隔十多米丢一支香,以便于祖宗可以顺着香找到回家的路。回到家把剩余的香插在香炉里,全家的男丁再次叩拜。祖宗请来了,就开始给各路神灵上贡。布置好贡品,叠好元宝,把贡品摆放到指定位置,点燃元宝,开始叩拜。当时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门口点蜡烛。因为是农村,家里的门比较多。都是买那种小红蜡烛,每个门口一边一个。从摆放上开始,就要时时关心每一支蜡烛的动态,在即将熄灭的时候续上另一支,在零点的钟声敲响前,蜡烛不能熄灭。这就是把这一年的红红火火传递给下一年的美好期许。最后还要去爷爷的叔伯兄弟家拜年,拜年的路上绽放着炫丽多彩的烟花,看着家家户户贴的春联挂的灯笼就明白“年”这个怪兽早就被吓跑了。到了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们会在地上摆放最长的鞭炮,看着央视春晚的倒计时,在鞭炮声中迎来新年。
大年初一,穿一身新衣裳,给爷爷奶奶拜年。他们都会给我准备大大的红包。吃罢早饭,就跟着爸爸去挨家挨户拜年。过年时候的新衣都要买口袋大一点的,因为这样,就可以装得下更多邻居们给的瓜子。有的人还会给糖,当时若能获得一块大白兔奶糖,可以高兴的一上午都不感觉累。从初二到初八,都会串门走亲戚,当时会获得很多压岁钱,自己特别高兴。虽然当时自己并不怎么用的着钱,但由于冠着“压岁”的头衔,总感觉是那么神圣!
而今,人们纷纷抱怨,年味淡了。
年味,淡了吗?
我问爷爷,年味淡了吗?他说:当然淡了,现在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并不再期盼着过年吃好吃的了,欢喜之时,每天都像过年。爷爷说这话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皱纹已经侵入整个脸庞。又回首看看爸爸,他也已经悄然老去。不知道从何时起,春联变成了买而不是写;不知道从何时起,家里过年不再买猪;不知道从何时起,除夕的蜡烛我也不再点燃;不知从何时起,过年不像从前的那样过年了。因为时间变了,所以时代变了,大人们老去,小孩长成大人了。
前文写了这么多关于小时候过年的回忆,总想在里面提炼出儿时所认为的年味。确切的说那是一种感觉。那是一种人类本身对于仪式感,对于喜庆,对于热闹乃至对于未来无限憧憬无比喜爱的一种最为原始的表达。而且“过年”对于小时候的自己而言,是一件大事。但我们不能把儿时的所拥有的感觉强加到成年以后。人在成长,经历的事情逐渐增多,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追求也在不断改变。我们对于年的那种期许逐渐分散到其他事上。即便“过年”是和从前相同的流程,我们也难以找到当初的感觉了。就像是为什么一些从前的影视作品严格的来说特别烂,却好评如潮一样,因为那是在特殊时期填补了一个空缺。人这一生,情怀的地位不容小视。
世事如风,大人们渐渐在生活的苦难中变得安静。而我们在渐渐地接受生活的原样。不同时代的人正在接受不同程度的铸造。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平凡,这是最大的创伤,也是最大的幸运。说起来,过年更像是一面镜子,更多的是反应出是我们的经历岁月之后内心的变化。
年味并没有变,变得是这个时代,变得是我们这些过年的人。过年是中华民族最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大方向上是没有变的,比如说我们告别从前迎接未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永远不会变。相信我们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独特的年味。譬如,我们即将离开家乡去打拼,年,在我们思想中,将会贴上团聚的标签。
说的多了,总感觉自己越来越肤浅。过年有一件事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便是,每逢佳节胖三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