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诅咒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很有意思,叫《可爱的诅咒》。
作者雅基·马森在引言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作者说在她40岁生日过后不久的一天,和丈夫一起前往教堂参加表侄女30岁的生日会,在当晚的舞会上她不小心滑倒并摔倒在地,倒地声音之大让很多宾客都上前关心,询问是否还好。作者的反应和大多数人一样,若无其事地从地板上跳起来,一直说“我没事,没事”,其实痛到身体都在颤抖。
因为不想让表侄女的生日会因为自己的伤情受到影响,雅基·马森当晚还继续一连跳了三支舞助兴,甚至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感到胳膊异常疼痛,就连换挡时候都会感受到明显的疼痛时,她还坚信睡一觉以后就会好,理由就是“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那么忙,我不想浪费他们的时间”,并且雅基·马森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小题大做。
直到胳膊的疼痛已经让她无法忍受并严重影响到她的生活时,她才鼓起勇气踏入医院。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医生并没有因为她的求医就诊感到被麻烦和被打扰,反而是耐心为她诊治,只是医生们很难相信,雅基·马森胳膊上的伤是10天前的造成,她居然能坚持10天!因为她的胳膊已经骨折。
最后,雅基·马森在走出医院的一瞬间长舒一口气,原因竟是她是真的受伤了,胳膊上的石膏仿佛一张告示向大家宣告,她是真的负伤了,她现在可以休息了。在收到女儿给她发来的短信——“离火刑柱远点儿,圣女贞德”后,雅基·马森才真正意识到,她陷入了一种可爱的诅咒,她勇敢的走进心理治疗室,誓要接触这个诅咒。
读到这里我想到前不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告诉我她要来我的城市旅游,当时我很高兴,特意推掉了很多既定的安排,还调整了自己的时间和工作计划,甚至为了她还做了份旅游攻略。
朋友来后第三天我就忍不住大喊“我太累了,下次再也不想这样接待朋友了”。原因就是我认为自己该尽地主之谊,在花了很多钱、出了很多力之后仍然没有得到朋友的认可和感谢。
明明出门前朋友说:“你定行程吧,我都可以”,出去之后朋友就有了种种不满,“我看网上说这里不错,你今天怎么不带我去?那个餐厅是网红餐厅,你也不带我去”。
明明自己为了陪朋友已经在各种尽力调整自己的既定安排了,朋友还在抱怨“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接我”。很多句“你自己不能去玩啊,你早干什么去了”就在嘴边,我却一直憋着没有说出来。
直到这份友谊随着这段旅行一起结束后,我也反思了一下。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也陷入了这种“可爱的诅咒”,主要表现就是好说话、很难拒绝别人、总是为难自己尽心尽力为别人提供帮助;在参加聚会或集体活动时,会照顾每个人的感情和情绪,希望所有人都高兴,掩藏自己的不开心;面对机会时,主动让出,自己承受损失;在承受了委屈和疲惫之后,还不断安慰自己,要继续做一个善良的人...
想到网络上有一句话——善良也要有点锋芒。这世上有很多人都会把为人友善作为准则,但这种可爱的品质有一天却会反过来伤害你。如果你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为了让别人满意高兴、不顾一切付出以求换得他人信任,你常常会陷入奔溃,因为你一旦不这样做,你又会深陷内疚和不安。
不论是雅基·马森的故事还是我曾经历过的事,都让我这个已经为人父母的人深感后怕。因为在读了《可爱的诅咒》这本书后,我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去给别人添麻烦”,那他以后很可能形成一种自闭型人格,因为不能随便去给别人添麻烦,所以要自己去解决所有问题。在讲求团队建设的今天,这种孤独的人显然不合群。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告知“你要坚强,不要总是哭哭啼啼”,那他在受伤后大概率也不敢告诉父母,小伤小痛可能影响不大,如果面对犯罪行为,自己受到侵害都因为原生家庭的教育准则——“坚强”而不敢开口,那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一个人如果一直忽略自己,习惯于照顾其他人,是不是活得也太过卑微了?小时候摔倒受伤了,父母告诉你,别哭,一会给你买糖,你要是还哭,就没收你的玩具。当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共情,并且孩子发现如果能够压抑住情绪,他还会受到称赞,于是就慢慢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感受,去适应大人们的要求。因为被迫懂事,一批无原则自我牺牲的老好人就这么长大了。
仔细想一想真的很可怕,原生家庭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们的父母也许不懂什么是原生家庭的创伤,但现在你读了这本书后你懂了,如果你也被原生家庭影响到,那么请还孩子一个有爱的童年,让他们放开手脚去长大,不要让这种“可爱的诅咒”再蔓延给你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