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念系统
1、什么是信念系统?
山长在文章中用一个“喜欢钱”的例子,分析了四种不同人生走向,向我们揭示了不同的信念系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那么信念系统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信念系统就是“你想要什么”以及“你如何得到它”。
我们人生的信念系统具体由六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愿景,是人生目标,就是“我想要什么?”;第二层是信念,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即“我认为怎样才能成为?”;第三层是身份角色定位,即“我是谁?”;第四层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即“我知道什么?”;第五层是行动,即“我做了什么?”;第六层是呈现和结果,即“我得到了什么现实结果?”一旦我们确定了人生目标,接下来的几个层次就比较好来规划和实现了。
2、如何建立自己的信念系统?
我们在学习别人时,通常的做法是先关注他呈现的结果,然后模仿他的行为,希望通过模仿行为而获得他的能力。可以看出,我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从What(是什么?)到How(怎么样?)再到Why(为什么?),甚至有时候只停留在前面两个层面,根本不会去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就是目的是什么。对应到信念系统的六个层次,就是从最底层往上去构建。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会执着于某些方法而不懂变通,因为我们只学了“术”,而没抓住背后的“道”;有时可能连“术”也学不像,渐渐走偏,因为我们没有别人的那颗“心”。
那如何去做呢?道德经有云:“反者道之动”。我们需要转换一下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从Why来思考,从信念系统顶层着手,也就事首先需要厘清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逐步找出实现目标的方法,自己展示的身份等等就比较容易了,当所有一切的围绕目标进行的时候,就不太容易走偏,或者迷茫没有动力了,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你的真正目标才行。
二、限制性信念
在写王刚老师布置的课前思考题时,我认真梳理了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发现了自己两个比较核心的限制性信念,严重阻碍了我的人生成长,导致了自己的人生在不断地痛苦循环中。同时惊觉自己已经将自己的限制性信念,通过日常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一点点地传递给了孩子,造成了孩子的一些问题。当时我在想,如何切断这个死循环呢?通过王刚老师的分享,我的收获如下。
从限制性信念的语言描述中充斥这“不,没有”这样的否定词汇,如果仔细去追溯都会发现来自于小时候的某些令你难忘的情景,多半都来自于父母对待你的语言和行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不经意间就给孩子输入了信念。家长控制或照顾包办太多都会让孩子形成限制性信念,使其变得自卑,不自信,没有力量和勇气。如果不清理,影响终其一生。
我们为什么会控制和过度照顾孩子?
从wg老师分享的短片中,都能看到控制和过度照顾孩子的影子。第一,通过照顾孩子在孩子身上寻找价值感;第二,与孩子共生,让孩子帮我完成未完成的愿望;第三,受普世价值观的影响,按大家的方式来带孩子。
我们很在意别人的目光,在意外界的评价,非常害怕与众不同。因为常常忘了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或者说连自己都不爱,只爱面子?我们自身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不是去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妄图通过控制和照顾孩子去成就自己,现在看看曾经的自己也有些可笑。
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可以照见我们曾经的伤痛,给我们疗愈的契机,也可以看到我们的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让我们重新为自己的人生担负起责任。帮助孩子首先从我们自助开始,从清理我们自己的信念系统开始。与其说我们帮助孩子,还不如说是孩子帮助了我们成长。
至于怎么去清理信念系统?
山长、z老师都讲到了很多,每天关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对照《公主经》、《王子经》的七大信念去梳理自己的信念,从踏实地做事和运动中去突破自己,身体的突破也会带来心灵的突破和成长。
相关链接: